李莉
摘 要: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但由于教材面向全国编写,很难照顾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使用,恰当改编,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教材;改编;提高;实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内容都是以“情境图+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这样呈现,力图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操作性。但由于地域差别、城乡差距、学生发展等原因,在使用教材时出现了不根据实际使用情境图的情况,导致难点无法突破、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学生学习困难等现象。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行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进行教材情境改编的。
一、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让数学知识更接近本质
学生亲身经历的往往比看过或听过的更深刻,教材上的主题图都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与掌握,如果让这些图动起来,让它们更生动、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会更加强烈,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枯燥印象。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空间与图形单元《线的认识》教材情境图为斜拉桥、激光、海平面三幅图片。教材编排这一组生活实例,主要是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三种线的长度、端点、曲直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抽象出三种线的几何图形。线段的认识——斜拉桥图例信息比较具体、直观和形象,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但激光中的“线”和海天相接处的“线”呈现出的实际上只是这两种线的表象特征,并不能深刻地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本质——无限性。在几何学中关于这三种线的定义是:直线,是它上面的点一样的平放着的线,是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沿着一定方向和其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直线上的两个点和它中间的部分叫作线段。如何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三种线的本质特征呢?
笔者根据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放在太空这一大背景里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首先利用从地球发射一束激光到月球,让学生形象地看到这束光线的特点:有两个端点(地球和月球),有长度(380000千米);再假设这束光线没有月球的阻挡,会怎样?学生直观看到这束光线会无限延伸,从面感知这束光线的特点:有一个端点(地球),没有长度;最后演示用地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射一束光线的动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这束光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伸,因此没有长度。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呈现了三种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线的本质特征。
二、变虚拟情境为现实情境,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实际
《课标》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所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很多生活化的学习素材,但教材面向全国学生编排,难于照顾地方差异,有些内容与本地生活联系不紧,数学生活化这一学科特点难以体现充分。当有些教学情境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不相符时,我们可把主题情境图替换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数与代数单元《买文具——小数乘整数》教材情境图提供了四种文具的单价:铅笔0.3元;橡皮0.2元;直尺0.4元;削笔刀0.7元。观察这四种文具的价格,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具的价格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相符,聪明的孩子们也看到了,课前就有孩子说:“哪儿还能买到7角钱的转笔刀?骗人的!”那感觉就像是学到了假的数学知识。
教材情境中给了四种学具的价格,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要多少钱?”学生直奔问题想方法,知识目标能达成,但学习形式不够活泼,思维空间比较有限。因此笔者根据班级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设计了网购情境:墙贴每张3元,奖励贴纸每张0.3元,花盆垫每个0.6元。优化后的教学情境图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网购为载体,开始出示的单价是整数的墙贴,学生从网购的网页上能看到单价、数量,很自然想到需要的钱数,这个过程是对整数乘法的复习铺垫。紧接着,出现了单价是小数的花盆垫和教师奖励贴纸,購买一定数量的花盆垫子和奖励贴纸又付多少钱呢?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小数乘整数的新课学习上来。通过网购情境教学,学生不仅获取了必要的数学知识,还熟悉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技能——网购,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功能。
三、变抽象情境为实践情境,让数学活动更好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但教材上的有一些情境图远离学生现实生活,或者不方便学生学习研究,这样就要求老师必须创设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综合与实践单元《优化——沏茶》教材情境图呈现的图文信息为: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本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的各项工作,以利于学生最优方案的探索。但随着家用电器的快速发展,现实中的沏茶不再有教材情境图中那么多的工序,由于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实践经验,实际教学时学生不能很快地进入到探索最优方案的环节中去。
笔者在教学时这样进行了改编: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做西红柿鸡蛋汤,学生兴趣很浓厚,有的学生把做汤的过程用文字或图记录了下来,有的学生干脆把做汤的过程拍成图片或视频发给了笔者。正式上课时,在学生以从未有过的积极态度纷纷汇报了在家做汤的过程后,笔者出示了下面的情境图文信息:倒鸡蛋液1分钟,放西红柿、佐料1分钟,搅拌鸡蛋1分钟,热锅热油1分钟,准备佐料2分钟,洗切西红柿1分钟,烧水4分钟。通过设计方案——交流分享——优化方案——设计流程图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出优化的意义:有序、合理、省时。这样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很快掌握知识,这样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也让数学活动真正变得好玩。
又如四年级下册的《密铺》一课,如何理解“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这一概念内涵呢?教材提供的情境是几副铺好的地面砖图片,学生观察铺好的地面砖,对每块砖之间没有缝隙很容易发现,砖与砖之间不重叠的现象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鉴于此,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工人贴墙砖的视频,学生发现砖是一块接着一块贴的,没有缝隙。紧接着设计了一个很现实的情境:铺好的墙砖中掉了一块,有大小不同的三块砖,用哪一块补上去合适呢?学生上台去试一试,小了的贴上去有空隙,太大的贴上去有重叠,只有一块贴上去既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刚刚好。有了如此现实的体验,学生对密铺的意义——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理解也就没有难度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创设和改编教材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地改编教材情境,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而教材情境图,也会随着我们的不断研究变得更加完美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