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随海
摘 要: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重要目的之一,而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契机和切入点。而怎样以生活空间为背景,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怎样通过观察、想象、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如何通过实践操作创设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反思,利用恰当有效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问题情境;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指的是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能分解出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能描述图形或实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关系;能根据图形描述问题并进行思考;在实践中我们要采用有效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比如:问题情境设计、生活经验、实验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契机和切入点。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问题情境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空间为背景,问题情境创设要直观
案例:“比例尺”教学片断
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1、师:同学们去过武汉吗?十堰市到武汉市的动车坐过吗?(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十堰到武汉只需要多长时间?(4个多小时,比以前快了很多)
2、师:可是一只小蚂蚁6秒钟就从十堰到达了武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地图上爬,真聪明)
3、电脑出示:这是一张湖北地图,在地图上把两点间的距离一般看做直线距离,动画演示蚂蚁在地图上从十堰爬到武汉,它所爬过的距离我们叫做图上距离(板书),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叫做(实际距离)(板书)。
4、大家再想想,人们是怎么把实际的距离画在地图上的,是随便画的吗?(不,可能按一定的比来画的)
师:接下来就上我们一起来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點评:在“比例尺”教学中,学生对比例尺中“图上距离”的理解是非常陌生的,可能有部分学生从字面上能理解,但可能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老师利用课件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图上距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概念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课堂中直观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基于观察、想象、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1、导入
出示题目和图片:宝箱埋在小军右脚的4米处。
师:宝箱埋在什么地方?观察图片脑子里想一想?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师:(根据课件演示)可能在这个点….
师:想到没有?还可能在这个点(根据课件演示,无数个点形成一个圆)
师:那么宝箱所在的位置实际上就是一个什么?
生: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师:那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白纸,如果小军的右脚所在的点,就是白纸上的点,你能利用圆规画出宝箱可能在的这个圆吗?
生:能
师:我们就用1厘米代表1米,你怎么画?小组里讨论一下。
点评: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和推理——动手画,设计了一些问题情境,观察为学生后面的想象推理提供了基础,同时“想象”又为学生对圆的概念形成提供了支撑,然后通过动手画圆对圆的概念的形成进行感知,同时学生又对用圆规怎样画圆和为什么这样画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对圆的概念一定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三、基于实践操作创设情境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
操作实验、感受新知分组活动。
1.用刀垂直切土豆。
师:摸一摸,切出的面是什么面?
2.将切出的平面朝下,然后垂直地切一刀,拿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
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几条棱?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点评: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假如仅靠传统灌输式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切土豆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和情境创设相结合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概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通过丰富的感知体验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的空间观念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上的几个案例设计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创设,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