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3-0108-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对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感悟和锻炼出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力求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紧紧抓住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追根究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具有视野广阔、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不满足于对题目的表面理解,而是善于把握题目的本质,及由此及彼的联系,理解和洞察题目的关系,得出本质的答案。
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遇到这样一道题:两根一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全长的13,另一根截去全长的13米,哪根绳子剩下的长?有些孩子看到题目,没有深入思考,就认为剩下一样长,這是对分数中分率与具体量概念不清的现象;也有些孩子认为两根绳子的长度不知道,应该无法比较。对此,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分组探究,举例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明白了:当绳长未知时,无法比较。当绳长小于1米时,全长的13小于13米,此时,第一根剩下的长;当绳长等于1米时,全长的13等于13米,此时,两根一样长;当绳长大于1米时,全长的13大于13米,此时,第二根剩下的长。通过这样对题目进行全面思考,分析,对问题的追根究底,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方法较好地进行学习迁移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遇到这样道题:六(4)班有男生20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六(4)班有女生多少人?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从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孩子们得出如下解法:(1)先求出每份人数,再乘以女生对应份数,从而得出女生人数。列式为:20÷4×5=25(人)(2)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根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求出女生人数。列式为:20÷45=25(人)(3)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根据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54,从而求出女生人数。列式为:20×54=25(人)
通过“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一题多解”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抓住本质,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为前提,是指学生在正确思维的基础上,善于简缩思维过程,进行跳跃式的快速思维。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抓住本质,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
如,在解答“小明看一本书,每天看30页,看了3天后,看完了全书的16,小明看完这本书,一共要多少天?”这道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解答:(30×3÷16)÷30=18(天)。当然,这样解也是对的。此时,我因势利导,问学生是否有其他更加简捷解法,学生通过联系分数乘法意义知识,立即化繁为简,得出下面的列式:1÷(16÷3)=18(天),还有学生发现看了3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6,也相当于看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16,得出下面的列式:3÷16=18(天)。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些趣味性的练习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可采用分组讨论、猜测、质疑等方法,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4.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应让学生做到敢于怀疑,勇于提出批判性、发展性意见,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能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积极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因此质疑应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个学生提出:分数除法也可以像分数乘法那样,把“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并用69÷29=6÷29÷9=3这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可靠性。面对这位学生的想法,我鼓励孩子们集体探索,举例验证,从而发现,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分数除法的所有情况。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纠错意识,提高纠错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既谦虚谨慎,又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