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第二中学 仇 辉
教师的备课不是作茧自缚,课堂教学不应因预设束缚了自己的思维,要在教学实践中促进知识的生成。教师不以生硬的命令去“控制”学生,而要通过支持、引领让课堂衍生多元的对话,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生”是产生,出生,是从无到有;“成”是形成、成果,是事物的变化及结果。生长,是依道生长,是对信息的改造。教师以学生的原生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循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地引导他们。启发性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由易到难、由远及近,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强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得自化,当学生愿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去解决疑惑时,教师不宜轻率地用启发引导学生。当学生积极尝试,但仍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启发,为学生的思维指向,让他们有所感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如在学习函数内容时,由于函数的概念较为抽象,教者创设情境诱引学生:“老师昨天去水果店买水果,发现两个梨有碰痕,说对梨进行调换,此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几个电子屏上,有一个显示8.00元/千克的一动不动,而另两个电子屏随梨的调换而不停变换,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呢?”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是重量,一个是金额。教者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两个数字要一起跳呢?为何8.00这个数字一直不变?”“重量发生改变,价格也发生了变化。8.00元/千克是梨的单价,跟买多少梨没有关系,因而在调换的过程中一直不变。”教者借机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函数。教者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场”,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各种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新知的生成,从而驶入“生成”的轨道。
教师要关注生本,要以学习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旧知识与新现象的矛盾之处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发现,从而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成。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视角观察、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表达,不能武断地取舍。
教师要善于“让学”,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空间,使自己的预设具有包容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留有发展的“弹性”。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回避、不敷衍,而要尊重学生的思考,要及时捕捉课堂“意外之情”,及时调整预设,重组教学内容,做一名“导航者”,为学生“掌舵”,引导学生借助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课堂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教学充满无数可能,变得富有动态,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学中及时感知学情、及时判断,能根据情境的变化动态设计,使动态的方案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并指导着数学教学走向深入。
生成性教学不以“教”为中心,也不以“学”为中心,而是教与学彼此融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共同体。生成性教学既有“生成性地教”,是积极、自然地“教”,也包括“生成性地学”,是主动、自主地学,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探究的灵活变换、彼此共融。教师不固守预设,应避免消极的、机械的“教”,要因人施教,因境施教,适时改变,建立一种更新的教学模式。如针对三线八角的概念多,而缺乏探究价值,可以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探究为辅的策略;而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由于学生有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探究为主、指导为辅的策略。教师要善于让学于生,采用“粗放式”的教学策略,要“少扶多放”,教学要简明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探学时间。教师要扶放有度,“放”到一定程度需要“扶” ,避免学生探索漫无目的,偏离教学中心;“扶”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放”,要开展弹性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出示一道判断题:“-2m2n与nm2是同类项”,考查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有学生认为,“不是同类项,因为m、n的位置不同。”“字母和字母的指数相同。”教者适时追问:“看来位置不同就不是同类项,是这样吗?”此时有学生补充回答:“这两项字母相同,但相同字母的指数不同,因而它们不是同类项。”教者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学生对是不是同类项产生了争执,教者适时提醒学生:“乘法满足什么运算律?(交换律)将m2n交换位置后可不可以得到nm2?(可以)”教者继续追问:“系数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教师总结道:“同类项与系数无关、顺序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教师恰时恰当地“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个代数式是同类项,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不断“试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体验,以在探究中有所自得、自化。教师不吝啬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能一抛出问题,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不由自主地提示,无视学生的思考,这样忽略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无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善问”意识,通过追问自己、追问同学、追问老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追问自己:在哪里遇到障碍?产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对思维过程与结果进行再思维,获得深入的理解。学生只有不断反省,才能积累成功的学习经验。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要为学生找准知识生长的“生长点”,适时为学生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要弹性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捕捉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1]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5).
[2]杨玉英.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浅探[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5(2).
[3]陈秀玲.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J].教育科学,2003(5).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