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雄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云南全省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健全体系、形成制度保障。在40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中,云南省建立了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深度互动、内外联动、研修一体的教师培训工作创新实践下,教师的职业境界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40年来,基于建立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这一工作思路,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要求,云南省政府于1996年4月30日颁行地方法规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35号令),明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依照经费管理权限,由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事业费中按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的5%安排”。如今,各州(市)及县(区)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配足和保障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除经费保障外,云南省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和文件。
按照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2015年,为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正式下发。该文件规定,要积极 “开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和校 (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化培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加大送培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教师工作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等培训模式的实施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为落实文件精神,云南省全面实施了 “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50个名校 (园)长工作室和20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校(园)长和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同时,实施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推动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转型升级工作;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 (园)长培训基地建设工程”,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除以上工作外,坚持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战略,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 《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5〕53号),要求各州 (市)及县(区)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更新培训理念,提高培训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效、有序的全员培训支撑体系,2017年6月,云南省教育厅出台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及《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管理规定(试行)》。对此,我们重点关注了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乡村和城市教师的定期培养培训交流,给予乡村教师群体特别的支持与关照,将其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基点,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现状,形成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教师培训工作为促进全省乡村教育加快发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云发〔2018〕21号),对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配置、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和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按照要求,从2018至2022年间,全省每年将从中小学 (含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遴选2000名中青年校长、副校长、骨干教师,参加 “万名校长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为优秀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助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培训工作从 “大水漫灌”到 “精准滴灌”,从粗放管理到目标考核、注重内涵质量。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实施昆明市2015—2017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县(区)、校三级联动,对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了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开展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农村教师等培训项目,三年完成了辖区内近40%的专任教师集中培训任务。通过实施 “农村教师本土培养”计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此,与师范类高等院校合作,采取免费 “3+2”师范专科和师范本科等方式,在当地初高中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中选择定向培养对象进行培养,较好地形成了农村本土化师资补充长效机制。再则,实施 “农村学校本土名师培养”计划,采用挂职、进修等方式,培养农村学校本土名师,给予农村学校本土名师在职补贴待遇,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本土化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
40年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坚持城乡同步,教师培训从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型升级为以师德教育与教学专业提升并重、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同步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引领全省中小学教师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校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传承优良师风,全心全意做学生的引路人。由于在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中,始终把立师德、铸师魂放在首位,多年来,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大批乐教、善教、优教的先进典型,教师先进个人、云岭教学名师、最美云南乡村教师等群体,激发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
此外,通过访名校、在名校跟岗、城乡联动以及近年来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建设与资源的建构,云南省加大了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了云南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如果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历补偿教育以封闭式培训为主,那么,在这一工作目标基本达成后的教师教育则逐步体现了开放教育的思路,这种开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二是培训路径多元,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引导、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科学培训指导,更有教师的个体自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唤醒。
目前,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规范的框架下,涉及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通过 “国培计划”、省、州(市)、县、校五级培训联动,构建了高效、实用、可持续的乡村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培计划”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共投入6.29亿元 (其中 “国培计划”投入5.89亿元,省级培训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9.44万人次(其中 “国培计划”培训62.54万人次,省级培训项目培训6.9万人次)。“国培计划”投入主要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项目县,省级培训项目以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骨干教师为重点。与此同时,楚雄师范学院还成立了云南省乡村教师研修院,州 (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超过半数的县(市)开展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
针对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云南省教育厅从制度建设入手,2017年专门制定出台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有关文件的通知》(云教师 〔2017〕3号),对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以培训学分杠杆撬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遴选一批优秀校长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培养带动乡村校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云南省教育厅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中认真落实该文件要求,一是组建了5个国家级中小学校长卓越领航班和名校长工作室,遴选了一批中青年校长作为成员进行重点培养,其中乡村校长占比近50%。二是发挥省内50名基础教育 “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优秀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带领乡村校长成员共同成长。三是依托省内150名基础教育领域 “云岭教学名师”,着力为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培养骨干教师。四是持续开展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做好教师梯队建设工作。
针对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师资培训资源不足的实际,云南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始终坚持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方面,充分重视本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资源差异,使本地优质的培训资源得以省内共享,省内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命名的名校长、名师在全省教师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云南师大等省内高校在全省教师培训工作中也都承担了重要的任务。
另一方面,从21世纪初开始,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对云南省开展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上海市教委通过选派十多批千余名优秀教师赴滇支教,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合作学校任教并担负管理工作。云南委派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沪进修,上海一批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为云南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走村入校,送教上门,自21世纪初以来的十多年间,已有近千所云南学校、数万名云南教师受益,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云南省普通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为云南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全省30多个名师工作坊、近400名坊主和坊员通过不同形式,到上海等地进行专题研修。
同时,云南省与北京市教委积极开展教育交流合作。近年来,在云南省教育厅支持下,昆明市教育局与北京朝阳区教委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每年遴选50所中小学与朝阳区学校对口交流,选派50名校级干部到朝阳学校挂职锻炼,加大了中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40年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从建立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机制起步,始终坚持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为抓手,着力提升全省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为重要的是,云南省在40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创新实践,将会更好地为云南省 “科教兴滇”战略的实施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之路将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