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环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而课程正是学校落实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愿景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若要生长在学生的心里,学校课程一定是最重要的滋养。
教育依靠课程,课程支撑教育。学校课程既要俯瞰现实,又要前瞻未来。近年来,我校立足课程建设,把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在提高课程品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建设者的作用,并发掘学生的潜质、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
俯瞰现实——烟台地区实行五四学制教育,初中四年在中学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这四年里,身体、生理、心理、心智各方面都处于极速发展的成长期,特别是在心理方面,在懵懂、叛逆与渴望独立的成长过程中,萌发着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取向的思考。
前瞻未来——新的高考形式,更注重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学生学习的选择更加多元。顺时而为,学校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课程要给不同类型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真正给予每一位学生以教育公平,让每一位考生在中考、高考面前都能展示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怎样确定学校发展定位?怎样调整应对策略?如何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匹配?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面对以上种种,我校确立新的课程规划思路,即以提升课程领导力为保障,让课程建设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以课程开发为基础,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深度挖掘整合家长社区资源,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夯实课程质量,完善家、校、社区三方联动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以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为课程建设的宗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跳出传统的藩篱,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使课程品质化。所谓 “品质化”是让课程高标准化,去繁就简,高效高质量地为提高学生素养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通过 “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拓展性整合”三条途径,立足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切实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树立大学科视野,组织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教研组为单位,在遵循开发理念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按照课程内在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融合,保留经典内容,统一规整割裂的内容,合并重叠的内容。明确学科价值基于校情、教情、学情,制定学科教育规划。通过选择、改编、调整、补充、拓展等方式,对课程化繁为简,使课程呈现聚合之美,简约之美,高效之美。
各学科编制学科整合方案,从课程总体思路、内容、目标、方式、评价、学时分配等角度,梳理培养目标及实施策略,搭建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之间的桥梁,使课程标准更加清晰。课程整合方案科学翔实,教师能够明确各学段知识能力的经纬线,并以此为据,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准确定教学内容,为优质课堂教学的开展领航。
譬如:我们以初一下册世界地理教学为例,教材中有众多区域,讲完一个区域,下一个区域的学习又是相同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所以,我们地理组就将教材整合为:大洲、大区、国家三个模块,并根据学习目标,将每个模块分解成不同的专题,大胆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依据我们课程整合的专题内容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在内容上交叉重复率较高的现状,我们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需求,把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如:地方课程 《环境教育》有 “环境保护”的内容,《思想品德》《综合实践》中也有相类似的 “环境保护”的专题,专题的重复,导致教学中出现 “原地转圈”的现象。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教师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界限,以主题问题去连接、整合不同学科,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着学科之间的融合,游刃有余地学习,进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思维方式。
譬如音体教学,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整合音乐、体育双学科教学内容,将音乐课中部分音乐类型作为主题,融合以太极扇、健美操、绳操等体育项目,通过创设不同主题的综合训练内容,为学生美育和体育的发展创设多元训练平台。
为了达到甚至超越国家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校秉承将“学生实际、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三位一体的原则。针对不同个体,给予多元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了让每位学生有平等的机会、自主的能力、优质选择的平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发生链接,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一是 “引桥”课程。初中学生和家长常常苦恼:在小学时非常优秀的孩子,为什么有许多到了初中却成绩平平?老师们也常困惑,原来入校成绩尚可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量的增加,许多学生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行动。在问题里徘徊、苦恼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研究,最终找到症结之所在:与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学科不同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息息相关。为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习惯和学习方法,我们分别针对小升初的学生和初四升高中的学生设立 “引桥课程”。
在小升初衔接方面,学校统一编写了初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四门学科的引桥课程,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进行对接,帮助即将进入初中的小学生,了解初中的课程、初中学习方式与小学学习方式的不同。同时成立了 “小升初家长讲解员团队”,深入到各个小学,为小学家长进行小升初前的培训,让家长们全面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初中生活,帮助学生提前体验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
对于即将进入高中的初四学生,在 “人生规划课程”中设立明确的主题——了解高中课程、了解高考改革形势,明确初、高中之间的学科差异、学习要求,并邀请高中优秀毕业生和高中教师对我校初四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为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学习搭建桥梁。
二是学科拓展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及时捕捉教师课程开发的创意,把这些珍贵的创意与学校倡导的 “在做中学”的校本课程相结合,完成了单一课程向STEM课程的转变,并将多门学科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拓展到同类活动中,让创新思维真正向纵深发展。
目前我们学校的创新课程——阳光体育艺术节、创新科技艺术节、国际语言经典诵读周、英语课本剧艺术节等分别涵盖14个学科的基本拓展领域,这些课程同时将学生的相应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即给了学生以学分的保障,又使其具有了课程的本身意义和价值。
我们以主题为统领,将课时科学分割,将课程内容重组,打造专项主题课程。学校在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原则上,依据课时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逐步形成主题综合课程体系。
在教育学生以 “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感恩社会”为己任的前提下,将 “诚毅教育”作为德育主题课程序列化的核心,对德育序列化教育展开探索研究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所谓 “序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之规律,在日常课程中有序进行常规课程、入校课程、升旗礼仪课程、青春礼课程、毕业礼课程等课程的整合。二是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之序,将“礼、理、立、励”的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初一——礼,注重养成和文明礼仪教育。
初二——理,注重公德和理想信念教育。
初三——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初四——励,注重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尚德笃学教育。
序列化课程设置,凸显年级特色,打造年级精品,聚焦于立德树人,逐步提升公民道德意识,最终达成德育教育目标。
立足学校育人目标,依托当下地域资源,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一个主题为引领,将部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融会贯通,进行二次开发,并融入新时代元素,构建了基于素养培养的内切圆主题综合课程体系。
一个主题综合课程包含了多个门类,需要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多种能力去达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能力,又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
俄罗斯政治家加里宁说:“家乡是缩小了的祖国,祖国是看得见的家乡。”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山海课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立足家乡,放眼世界,从身边、从社会实际出发,以成长序列为切入点,以区域优势为开发点,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如,初一级部的课程资源取自开发区,初二取自烟台市,初三取自山东省,初四取自大中国,这样形成的课程主题和课程资源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均来自于与年级相匹配的地域。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再分类梳理、删减增补、归纳提升,构建成了内向共切、外向延展、指向六大素养培养目标的内切圆课程体系。
我校自开展课程主题化以来,师生获益颇丰:在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国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全国第十八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成为创意智造项目唯一一所两支队伍同时进入国赛的学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关乎学生的性格养成、个性发展、潜能释放,它关乎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我们全体教师必将以此为己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校本课程立足生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