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 张小姚
苏教版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练习中增加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与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并且形式新颖,趣味性强,蕴含了丰富的智力因素,其编排的目的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但很多老师对此并不重视,往往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里,很快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最后再补上一句:“有些同学是不是没有听懂?!没有关系,考试一般都不会考到的。”其实这样做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没有好好地利用课本上的有效资源,“思考题”俨然成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搭头”,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抹杀了。那么,在思考题的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些思考题只是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对思维的要求并不算太高,学生只要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对于这类思考题,可作为当堂训练环节的拓展题,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他们都能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合作,最终理解、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并非难事。
开放型题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答,答案不唯一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堂上教学,也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拓宽解题思路。教师不做统一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解答,这样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获。
对那些涉及知识深、比较难理解的综合性题,就是优等生花很长的时间去思考也未必就能解决。出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的需要,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后让学生完成,但教师应在课中要做适当的“点题”,也就是对一些重要的条件加以分析,让学生知道要运用到哪些已学过的知识、方法、策略。也许在课外时间中能独立思考出答案的只有少部分学生,但思考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在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能灵活调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
一个班级里,学习情况中下的学生是占有相当比例的,有些学生本来就存在着“思考题不属于自己”的消极心理,当他们感到问题抽象、无法下手而又得不到帮助时,这个思考题就会随之放弃。因此教师应对中下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和鼓励,适当给予“偏心”。如,在学生独立思考时,对中下等生进行个别的点拨,一句话也许会让他豁然开朗;在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时,积极参与到中下等多的小组中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正确的道路;让中下等生回家先与爸爸妈妈一起思考,到校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交流时,给中下等生优先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常用“你的想法很巧妙”“你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等语言对中下学生进行鼓励。
对优等生而言,只要他够得到,就应该让他跳。一是鼓励优等生思考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数学思想。二是在优等生汇报时及时追问,让优等生即兴思考回答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培养优等生思维的敏捷性。三是要求优等生尽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理,也就是不光自己要懂,还要用规范、简洁、严密的数学语言将其他学生说懂。
教材中思考题编排的量虽然不大,但有些思考题蕴含的思想方法很丰富,由于缺少相关的平行性、拓展性的再练习,学生往往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应思考该类型题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为出发点,举一反三,利用课本习题进行拓展延伸,不断产生新的习题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思考活动中,巩固数学方法,激发参与热情。
教师应该对每一册的思考题进行梳理,弄清其和课本中哪些知识点有具体的联系,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何种独到的解题方法、策略,然后适当归类、集中梳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学思考题不是数学教学可有可无的“搭头”,而是数学教学有效的延伸与拓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思考题教学不但要考虑相关的数学知识、思想,更要考虑人的因素,也就是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