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民德中学 罗汉伟
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对象大都未曾能够体现出相关意义上的主体,学生不能凸显主体地位,那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又何以得到体现?因此,在相关数学教学中,多思考着学生主体意识的构想。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和水准,也具有相关数学思考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多是比较能够建立的。但从相关数学教学课堂看,在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上还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教师是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的。从平时的课堂教学看,如果学生能够遇到数学学习的真实问题,比较真实的生活实践问题,那学生都是能够比较积极地进行思考的,也都是能够相当积极地去解决的。如果学生积极地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实现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笔者在教学预设时做出这样的思考,即通过面向真实世界问题的设计,去强化学生现实世界是问题源泉的理念的建立,学生在进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学习时,经历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过程,通过从操作实验到演绎推理的数学活动,认识实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垂直平分线的特征,发展着空间观念。学生便从数学认识发展要求的角度,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和应用,而且实现着学生主体意识建立基础上的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从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角度,初步体会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创立者,人们在践行行知思想的经历中,发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真谛。生活即教育,从一定角度看,就是数学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现行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数学内容基本都与学生生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便于激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性。人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生活即教育,数学内容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也不应当离开学生的生活。好多数学问题的设计如果也思考着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将轻松许多。如教学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的旋转》时,所列举的能够旋转的图形与学生的见识相关,学生多比较理想地经历着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学生的观察是对旋转图形的初步感知,而学生的分析则是对图形旋转认识的升华,尤其是不少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内容,去分析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去认识的旋转,就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充分体现。教学时,为了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旋转的性质,还让学生去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动手操作。如学生的画图,则在掌握作图的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应当说,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都有相关问题的解决。语文需要学生去阅读感悟教材文本,以解决文本的主题问题,解决文本的表现问题。数学所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初中数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代数问题,有图形与空间的问题等。学生怎样才算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从平时的数学教学看,没有学生的探究,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是不彻底的,也是不具充分发展价值的。初中学生还不完全具有较高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必须这样去思考:学生主体意识的构想需思考探究问题的设计。思考探究问题的设计,实现初中学生初始意义上的探究,实现学生比较简单的探究,对学生的发展是肯定的。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去理解多边形的定义,有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也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如此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探究,那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则更需要学生去探究,也就是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中,学生经历着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过程,学生在做着比较合情的推理。学生合情推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养成,学生凭着自己的探究去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