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刘根
(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隆政初级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年青一代有朝气蓬勃的精神,有良好健康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壮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有必要抓好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端正体育理念,鼓励他们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获得自信[1]。
体态语言即身体语言,是心理语言的外露。初中体育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讲解,模仿是人类学习的本能,教师要用丰富的动态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的示范要准确到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只有学生觉得动作姿势优美,有力量感,他们才会感兴趣,继而开始模仿学习。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要讲解动作要领,便于学生观察与理解。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使初中生体育学习的趣味性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具有力和美的体态语言,需要教师对体育动作技能的精准分析与把握,通过动作展现出来。例如,在体育课前,教师向两位同学展示一个“圆”的手势,随后学生拿来了两只皮球,接着教师亲自示范带球跑的技能。一连串的动作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被激发,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伸手点住第一位学生,示意其去拿操场边的篮球,其他学生随之跟进。
在初中体育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体态语言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良好的形象与个人魅力,让学生认同的同时,喜爱并对之感兴趣。
一些初中生由于文化学习压力大,用于运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有个别学生认为锻炼身体会浪费大量的文化学习时间,从心底里抵制体育运动;一些家长从考试出发认为学习体育无用,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影响到了学生;一些学生是受家长的影响,对体育运动不排斥,但能躲则躲。这些不良思想给班级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3]。
作为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初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及时做通家长工作,使其支持学校的体育活动,家校配合,一起帮助学生消除对体育的恐惧和抵制,使学生明白进行体育运动对自己有益无害。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逐渐发现体育课程的乐趣。教师也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动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例如,课间操由体育教师随机抽查,值日生领导监督,这样将所有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爱运动的好习惯。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的性质是要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每个初中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运动特点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跳远,有的热衷于接力赛跑。教师要根据其运动特点,放大其优点,增强其自信。例如,对于有田径特长的学生,教师要有意无意地帮其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对其的训练,使其成为体育尖子生,成为班上的体育骨干。
作为体育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学生的体育特点,找优点,寻亮点。对于体育是弱项的学生,教师更要心中有谱,谁需要多训练什么,教师要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与中考体育挂钩,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体育成绩,每个学生建立体育档案,哪项是强项,哪项是弱项,可以通过什么训练将成绩提升上去。哪些学生需要启发和诱导,哪些学生需要降低标准,这些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安排好学生的体育训练,特别是学生的时间与场地的安排,做到既不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使劳逸真正结合起来。
体育教师一般包揽了学校体育方面各种比赛的筹备和组织。体育教师要制订好每一次的校园体育比赛项目的活动方案,组织校内各项比赛,如800米田径、短跑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和跳绳比赛等。作为组织者还要邀请班级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担任裁判,做到公平、公正,通过开展各种体育赛事,用比赛促进学生成长。
体育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体育训练和管理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或者“请进来”,邀请他校学生来校进行篮球友谊赛、足球友谊赛等,让学生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让学生在思想上逐步重视学校的体育活动,行动上做到积极主动,为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做准备。
教师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活动时间,向家长宣传中考考试中体育的重要性,使其重视孩子的体育课程,理解学校的付出。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知识讲座,向家长宣传健康的体育理念,使家长在家也能积极地帮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当然,对于家长关心的安全问题、超负荷问题,教师更要一一讲解清楚,解除家长的顾虑。教师可以告知家长,学校是根据《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课前有热身运动,课后有放松活动,在保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初中生体育课堂的教学工作,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体育训练、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摆脱错误的认知,端正思想,积极参与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