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南京 210016)
初中教材中阅读课文由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个部分组成,略读课文占阅读课文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安排用意缺乏足够的认识,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部分教师将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另一部分教师则存在极端主义思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略读课文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针对略读课文编排用意,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略读课文教学需要我们基于略读课文特点,略中求粗犷,不求面面俱到,进行粗线条架构,并借助精简的问题,做到高屋建瓴。
略读就是大略地阅读,简单来说就是粗线条地阅读,但不是无目的地阅读,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从宏观进行架构,不求全求精,通过抓住文本的“眼睛”,对课文形成整体认识,搭建阅读大板块,为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1]。
如《雨的四季》一文,笔者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架构两大板块,紧扣“景”“情”引导学生进行粗线条阅读,并将两大板块具化为两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听雨中景。用一句话概括春、夏、秋、冬的雨给你留下的印象,交流时可以运用“我喜欢……雨,喜欢它的……”。
活动二,悟雨中情。作者笔下的雨非常可爱,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这两个环节,从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入手。第一环节,着重从分析写景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四季之雨形成整体感知,包括所写之景、景物特点等,既帮助学生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又为探寻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环节,透过写景的文字探析景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抓住写景散文的关键要素,在体悟思想感情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两个活动环节,也紧扣住本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写景明线,另一条是情感暗线,从而做到高屋建瓴,完成对学生整体的引领,汲取文本精华。
略读课文的定位决定了它不像精读课文一样可以面面俱到。但这并不意味着略读课文不需要精读,而是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做到略中求精细,抓住文本的关键,探骊得珠,深得课文要领。略中求精细,需要我们抓住文本的“文眼”“题眼”与关键词、句等,引导学生找到文本阅读的突破点,从而以此为抓手,引领学生渐入文本之境,完成对文本的有效自主阅读[2]。
如《雨的四季》,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对“雨”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在前文称雨都用“她”或者“它”,而到了第六段作者称雨为“你”,你是怎么理解这一人称变化的?为了引发学生思考,笔者组织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你”的表达效果。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获得了直观的体验,主动围绕问题展开探究,运用第二人称是为了将“雨”人格化,使雨可亲、可感。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对雨的真情实感,将对“雨”的爱恋之情倾泻出来。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我”“你”“她(或他)”在文章中的一般作用,从而让学生明确,“我”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你”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她(他)”则有助于提升文章思想主题的内涵,使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抓住人称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谓是做到了粗中有细,粗中求细;抓住文本的情感线,领会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略读中求细、求精的阅读意识。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主要以单元进行编排,包含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单元编排体系,合理定位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一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往往被排在本单元的后边,如《雨的四季》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除了本课文,本单元还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等。这就需要我们将略读课文置于单元教学视野下,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机结合,通过整合略读课文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为学生略读搭建支架。
《雨的四季》我们可以借助《春》或《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精读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写景散文的阅读积累与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例如,借鉴《春》一课,通过欣赏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与迎春图等,感知春景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盼春—绘春—颂春,抓住情感线索,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由景入情,体悟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最后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写景散文的语言美等。
略读课文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与学情特点,灵活地实施教学。既要注重“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放”,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创造。为提升学生自由创造的效率,我们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阐述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互动[3]。
如教学《雨的四季》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能不能将题目“雨的四季”改成“四季的雨”?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成两派,一派表示赞同,认为本文就是按照“四季”来写雨,改成“四季的雨”比较贴切;另一派表示反对,认为“四季的雨”这个题目单纯强调“雨”,比较呆板、生硬,不如“雨的四季”。“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赋予了“雨”人的情感,充满灵动感,富有情趣,意境优美。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从整体上对四季之雨获得直观认识,而且在比较中,实现了从内容到内涵的提升,从自然之“雨”,深入“雨”的灵魂深处,触摸“雨”的灵魂,进而体悟到“雨”滋润了作者的生命,丰富了作者的感情,让作者的思想流动起来,学生的阅读创造力也在灵活中得以生长。
略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尽管不讲求面面俱到,但是它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按照阅读的一般程序来实施。因此,拓展是略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环节,教师要善于在略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丰富学生阅读积淀,并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
在《雨的四季》一文中,笔者在拓展环节主要围绕“雨”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回忆写雨的古诗句,并探究作者对“雨”的情感,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通过拓展,学生从《雨的四季》向古诗词写“雨”的诗句深入,跨越时空,将不同时期人们对“雨”的情感进行整合,从“雨”中受到思想与情感的滋养,从而为阅读“雨”这一类文章做了铺垫。
简约而不简单,理应成为我们设计略读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要用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略读课文,这里的“风景”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