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新—浅谈在信息技术作品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2018-11-28 16:31曹金梅
名师在线 2018年33期
关键词:杂志知识点笔者

曹金梅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通过多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在完成教师所给的任务时,往往是机械模仿教师的操作,很难在作品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做过很多努力,比如在素材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仍然“懒洋洋”地不愿意创新,或者不知所措,对创新无从下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技术讲解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模仿和创新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鸿沟,让学生难以逾越。

【教学尝试】

“图形图像的加工”是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最适合学生进行创新的教学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笔者在教学的备课阶段不仅考虑学生某一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掌握了哪几个菜单命令,而且考虑到学完这一章节后,学生掌握了哪些技能,能创作出怎样的作品。所以,笔者认为,每节课的任务设置都要有一定的远见,尽量做到“高瞻远瞩”,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一、模仿阶段,照虎画猫

以Photoshop软件教学中的《书和杂志的封面设计》为例,这是“图形图像的加工”这一章节中的一节综合作品创作课。课前,笔者根据本章节的内容特点,准备了一些书和杂志的封面素材图片。在课堂导入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这些范例,笔者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封面包含哪些基本要素(书名、出版社名称,刊号等)?图片和文字的排版有哪些特点?欣赏并分析这些范例,让学生对封面的要素和排版方式产生了比较具体的认识。紧接着,笔者以自己事先做好的简单封面为例,对图层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学过Photoshop基础知识,笔者只简单分析了自己的封面用了哪些图层和涉及的知识点,尽力为下面的作品创新做好准备。

学生在了解了封面的基本设计要点以后,就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着手制作。由于是初次尝试这样的综合作品,学生会自然地模仿教师的范例。有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图片素材,给杂志取自己喜欢的名字等。经过基本的作品制作,不论学生的基础怎样,审美能力如何,都能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一阶段,学生的封面设计往往都是简单的背景图,加上初步抠图和文字堆砌,缺乏个性和美观。

二、完善阶段,锦上添花

在前面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不同图层的图片有哪些叠加方式呢?(2)设计杂志的背景,除了背景图、填充背景颜色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3)杂志文字和图片有哪些排版方式?(4)怎样给自己的杂志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回答上面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新的Photoshop知识点,比如羽化、图层样式等。这些知识点该如何呈现给学生?针对这些新的知识点,教师“填鸭式”地讲授会过于枯燥,也没有针对性。所以,笔者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后,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网站,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可通过浏览学习网站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信心满满,思路开阔,开始摩拳擦掌。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

三、作品创新,大显身手

到这一阶段,学生的作品主要还是以完善为主,虽然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创作空间,但是主题仍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所以会有部分学生提出教师所给的素材不足。这时,教师可以尝试打开网络,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由于学生都有创作的愿望,学习自觉性很强,很多学生会打开搜索引擎,按照自己的想法查找素材,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新的创作元素。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路不受教师课堂的限制,作品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除了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大家想不想自己在杂志上添加图案,锦上添花呢?很多海报和杂志的文字都是曲线形排列的,醒目且很有特色,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可以尝试画笔工具和自定义形状工具载入一些特殊的笔刷或图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笔刷和图案的网站下载地址,当然还可以利用钢笔工具自行绘制弧线、图形等。

(2)曲线形的文字利用了“路径文字”这一知识点。由于钢笔工具使用有难度,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演示。

学生体会到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各种工具按钮的奇妙之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两节课的努力,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在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

四、作品点评,“评”出精彩

作品点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成果的及时反馈[2]。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制作后,教师要利用一段时间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学生自评是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作品的设计思想以及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而学生互评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掘别人的闪光点,还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性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作品评价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拓展思路,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案例反思】

这次课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时间充裕,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完成情况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学生一周才上机一次,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有部分学生在作品创作时,同一个知识点,经常会反复提问,作品创作速度较慢,达不到教师的要求。

针对上述状况,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网站、微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笔者还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将信息技术基础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增强了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

结 语

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积极思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有创新和想象的空间。从作品的模仿到完善,再到创新和评价,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的三种不同的层次目标,这也符合层次教学的基本理念。

猜你喜欢
杂志知识点笔者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老师,别走……
杂志介绍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