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灏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江苏海门 226100)
唐诗宋词是中华诗歌的巅峰之作,细细品味,如清泉淌心田,如妙音绕房梁。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鉴赏法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不仅能深入其中,还能以点带面,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笔者以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堂教学为例,就诗歌情感、艺术技巧以及词风三个方面来探究比较鉴赏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声声慢》一词作于北宋亡国、丈夫去世后,生活陷入困顿之中,女词人因此而迷茫惆怅,变得心无所依。秋风乍起,于是乎借酒御寒,却敌不过急来的晚风,女词人身冷心寒。满地枯萎凋零的黄花、似曾相识的大雁、窗前矗立的梧桐树、绵绵的细雨,丰富的意象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可怜的女子,在黄昏中苦苦煎熬。
从词作内容来看,流露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满腔哀愁。对《声声慢》情感的把握,只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身世以及词中的典型意象,并不难分析。如果课堂教学到此戛然而止,就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李清照。此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前期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前一首作者笔下的秋天,一扫文人墨客常见的萧瑟,却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对眼前的秋景发出“说不尽,无穷好”的啧啧赞叹。与《声声慢》相比,同样是写秋景,一个写得欢快,一个写得悲切。后一首写词人游赏溪亭,“沉醉”“不知归路”,描绘了一个兴犹未尽、流连忘返、心情欢愉的少女形象,这完全颠倒了《声声慢》一词中的女主人公整日愁苦不迭的凄惨形象。通过作者前后期不同词作的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前期的词清新明快,大多写少年时期快乐的好心情;而后期的词凄婉缠绵,更多倾诉着对亡夫的无尽思念。
作为课外拓展,笔者补充了《一剪梅》和《武陵春》,要求学生运用比较鉴赏法自我探究。《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虽然也是写作者对赵明诚的思念,但全词整体充满着欢快的氛围,此“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幸福的“愁”。《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异曲同工,只不过在《武陵春》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心力交瘁的晚年李清照。
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词做的比较鉴赏,学生对她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完全是充满哀愁悲绪,也有清新明快的一面。通过比较鉴赏,能够让学生在诗词的海洋里寻幽探胜,感受不同作品中思想内容的异同,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1]。
就艺术技巧而言,《声声慢》一词可以在抒情方式及叠词的大量使用上做重点赏析。抒情方式无外乎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正伤心”“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三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独自一人寂寞悲伤的情怀,属于直接抒情。而“晚风”“归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典型的深秋景象为词人愁情的“喷发”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属于间接抒情。分析至此,教师可以拿出柳永的《八声甘州》,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其中的技法。不难看出,词的上阕写了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当楼的“残照”以及枯萎的红花、凋零的绿叶等景物,不仅为下阕愁情的抒发做了铺垫,而且愁情亦融于其间,词的下阕则直接抒发了难收的归思和无尽的羁旅之苦。
细心的学生可以发现,这首词还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词人自己不说想念佳人,却想象佳人此时正在妆楼凝望归人,可将其列入间接抒情的范畴。以上两首词均属哀景写哀情,教师可以加以拓展,列举一些借乐景表哀情的诗歌。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人借碧绿的江水、青翠的山峦、欲燃的红花为下句抒发美好春光的消逝、归期不可期的感伤作反衬。通过比较鉴赏,既巩固了旧知,又发现了其他艺术技巧,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展了诗词鉴赏的视野。
叠词的使用是《声声慢》的一大亮点,上阕“寻寻觅觅”勾勒出词人怅然若失的迷惘心态;“冷冷清清”极言词人失去丈夫之后的孤独冷落;“凄凄惨惨戚戚”浓墨重彩般地道尽词人心中的凄凉。短短的十四个字,把词人当时的心境和心情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词下阕中的“点点滴滴”既写出了秋雨连绵的姿态,也写出了愁绪的浓郁。小小的叠词,不能低估其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合理的分析,悟出叠词的妙用。
如果仅仅就《声声慢》分析叠词的价值,也许显得过于单薄,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积累,让他们分别说说含有叠词的诗句还有哪些,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妙处。学生们的热情高涨,有学生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和“切切”两个叠词把大弦和小弦声音的强弱准确地区分开来,不仅形象可感,而且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其他学生想到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字的叠用,既写出了宅院的幽深,也写出了闺妇如同被囚禁一般,内心压抑而精神苦闷。如果不细细揣摩,哪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意?通过比较鉴赏,我们就可以借此把叠词的作用讲透。由此可见,教师在鉴赏作品手法时,如果能恰当地选用比较鉴赏法,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直观且全面地认识到各种艺术技法的特点和作用价值[2]。
对《声声慢》一词的讲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法的比较,还可以比较婉约词和豪放词的词风的差异[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范,词的开篇就摄入“大江东去”的壮阔场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是气势磅礴,下阕描写了周瑜“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折射出周郎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简单回顾和分析之后,再综合李清照和苏轼的其他词作不难看出,婉约词的写景好选用一些精巧细腻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局限于闺怨相思、悲欢离合,读起来清婉凄柔。而豪放词选景有大气磅礴、粗犷的特点,常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读起来朗朗上口,散发出阳刚之美[4]。理性分析之后,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婉约词和豪放词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两者词风的差异,亦如川菜和淮扬菜之间不同的韵味。
那么,豪放词和婉约词是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呢?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突然,有学生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原来易安也有铁骨铮铮的一面。笔者也趁机补充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的词句,原来铁汉也有柔情似水的心。通过实例,学生认识到了婉约豪放不过是形式的不同,其实可以共生一笔。
通过比较鉴赏,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但是比较,不能简单地比试,其间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离不开学生深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索,只要坚持下去,必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深邃,视野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