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基于此,分析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并从综合性、实践性、阶段性等方面探析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培养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策略,从培养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立足于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等方面。例如,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经济全球化》时,教材内容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讲解得十分清晰,由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并得出结论,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不应掉以轻心或畏缩不前,而应结合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含义
探析学科素养的含义,应立足于学科的基础能力与特殊贡献。所谓基础能力,即是学生通过学科基础的学习,就可获得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及能力,且这种基础能力的养成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素质及能力。所谓独特贡献,即是学科意义的体现。对高中政治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即是学生通过相应政治课程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认知,获得与政治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观念品质、技能情感等。若对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进行归纳,学生素养的培养应涉及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内容。以学生理性精神培养为例,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及实践中所表现的理性及理智、客观思维及行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政治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应立足于政治教材,依托互联网资源对相应的数据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并将之引入高中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从辩证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特性
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应从综合性、实践性、阶段性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1.综合性
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特性。高中政治学科知识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且该学科知识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方面。在能力层面,除却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还应具备问题分析及理性辩证能力,进而在生活及学习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
2.实践性
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性特性。在道德修养层面,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知识,还应以此为指导,对自身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课程实践活动层面,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可实现相应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培养独立思考及团队协作能力。在时事政治层面,学生在了解时事政策及国情的基础上,可在将来更好地履行公民职责。
3.阶段性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特性。考量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就是考查各阶段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其考查内容涉及知识、能力及情感等多个层面。对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而言,不仅需要积累知识,还需要提升能力,并在相应教学方法的反复实践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不断升华。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所谓政治认同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对我国政治制度及道路的认同。对于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教师应以相应的政治知识为基础,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的基础上,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制度,并加深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学生就可明白人权的重要性,加深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理解,进而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意义。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制度并加深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解放农奴”视频,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在西藏人民解放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在了解了“解放农奴”历史事件以及西藏人民获得幸福之后,学生就可明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进而加深对党的政策及决策的认同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政治知识,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相应政治制度的对比,使之明确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课时,針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政治及经济事件,如近年来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骚扰及挑衅事件,并依托微信群、QQ群等交流互动平台,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面对周边国家的骚扰及挑衅,我国应选择何种适当的应对举措呢?”随之,学生就可研读相应的教材内容,并向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应对举措。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教师可将先前学生所提出的应对举措分别罗列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探究,随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对“国家利益”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我们不仅要维护国家利益,还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
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走进文化生活》这一课时,针对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概念,为增强学生的辨别意识及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入适当的教学素材,以迷信愚昧的反面教学素材为例,教师可依托诸多视频客户端,对涉及愚昧文化的视频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对相应的视频内容进行文字及语音标注处理,随之在课堂之上面向学生放映,使学生明确迷信愚昧文化的特点及危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理性思维,自觉规避腐朽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所谓法治意识,即是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及遵从意识,与学生的法治思想、态度及知识相关。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相关的法律问题,使之在学习感悟中不断成长。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教师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对相应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及案例。例如,在课程开展前,教师可引入一个教学案例,即是“高价月饼”案例。其案例内容如下:现今,高价月饼走红,人们在购得月饼之后,却发现月饼存在变质等质量问题。由此,在某月饼生产场地,记者对相应工作人员询问:“为何月饼不标明生产日期呢?”而工作人员回复称:“月饼的生产日期就是礼盒的生产日期。”随之,教师就可提出一个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同学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规避此类现象呢?”其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内容,随之得出“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结论。以此为基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法律规范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每一个市场经济参与者都应遵守法律法规,由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4.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所谓公共参与,即是学生身为国家公民,有责任及义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并以理性的态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只有学生具备公共参与的意识及能力,方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并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关于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可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分析。经过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对课程所涉及的理财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财政与税收》一课时,教师依托多媒体设备,对相应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其内容可涉及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等诸多方面,并将之引入政治课堂。例如,在教学课程开展前,教师可依托政治教材或网络素材内容,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对相应教学素材进行迁移及制作,并设置富有探究性的问题,随之在课堂上以视频放映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由此,在参与《财政与税收》视频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得到了提升,其公共参与的意识及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放映相应视频,使学生明确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应依托微信群、QQ群等交流互动平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理性思维的结论;教师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对相应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及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明确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师应立足于政治課程知识之上,如理财知识,整合相应的视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辉.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71,73.
[2]陈哲远.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政治时政述评活动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8,4(6):41,48.
[3]林庆仕.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3):83.
作者信息:林子城(1977.12—)男,汉族,福建闽侯人,大学本科,中学中级,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