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娟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第一次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译语与原语对受众产生的效果应一致。奈达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从1940年起一直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是以译语受众为主,要求“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译者在翻译原语时应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达到和原语信息间最自然对等的状态。翻译时强调译语受众和信息的关系与原语受众和信息的关系应为基本相同的动态关系。即译语和原语不只是字面上生硬的对应,两者间应达到动态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与实践》(奈达和查尔斯·泰伯合著)一书中,指出其四个基本原则:上下文的一致性优先于词语一致性;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听众或读者的需要应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
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对象全为真人真事,有着不能虚构内容、不能任意改变地点环境,也不能改变生活进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文化的产品。是声音和画面的集合体,观众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获得信息。其风格也独具特色,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从人出发,在各个地方展现出人文情怀,引发思考。纪录片有一个长期的动态积累过程,兼顾感受与体验两方面的内容,以引发受众的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纪录片的翻译效果十分重要,生搬硬套不仅会使受众产生理解偏差,也是对纪录片工作者的不尊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纪录片传入我国,如何转换成本国文字让观众看懂,并且引发与原语受众同样的感触,达到制作者的目的十分重要。生搬硬套的翻译不仅会降低纪录片的观感度,也容易偏离纪录片想要传达的主题,甚至产生歧义。所以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译出原本的味道,达成共感。
纪录片是通过声音和图片来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必须在有效的画面时间内将内容准确的翻译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按照正常翻译逐字逐句将内容完全译出来虽然可行,但这样一来首先是可能无法在有效的画面时间内将对应的译文译出,造成观众理解困难甚至无法理解内容;二是太过冗长的翻译会降低观众的耐心,失去对节目的兴趣;三是太过死板,无法将原语的魅力展现出来,大大降低纪录片的播出效果。这与传入纪录片的本意偏离。
因此按照传统的翻译方法翻译纪录片显然不可行。强调受众反应的动态对等理论正好符合纪录片的翻译要求,在其指导下能最大程度的将纪录片的制作目的表现出来。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纪录片的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译语的预期受众和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在上文中已指出,即将纪录片内含的文化内容向观众传递,引起共鸣。在此目的下分析原文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式,达到动态对等。
本文先分别介绍动态对等理论和纪录片的特性,再围绕两者的特性进行阐述说明。为了译出高质量的作品,达到传播的目的,必须选用适合的翻译理论。纪录片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仅仅将其字面意思译出来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得考虑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也就是需要贴合原语的语言风格,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使观众和原语的观众有同等的反应。这与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目的一致。灵活利用动态对等理论使译语的质量大大提高,提高了观众的观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观赏性,达到原语纪录片文化传播的目的。但这并不是说动态对等理论是纪录片翻译的万能法则,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可用于纪录片翻译的一种理论,还需要翻译界人士和相关专家去探究、讨论、发展、完善。
注释:
①[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3.
②Nita,Eugene.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4:14.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9~12.
[2]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4]邱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53~254.
[5]虞毅.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字幕翻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