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潇
马王堆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要》《衷》《缪和》《昭力》六篇。关于《缪和》《昭力》的成书问题,廖名春、金春峰、王化平等先生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晚期,其分析有理有据,可从。本文拟从《缪和》《昭力》中传《易》先生和弟子的答问,分析《周易》对战国晚期社会各阶层的指导意义。
其一,《周易》对君主的指导意义。《昭力》篇(引文中难字、讹字、借字,参考刘彬等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以通行字写出)传《易》先生曰:“夫《易》,明君之守也。”“夫《易》,上圣之治也。”夫《易》,圣君之所尊也。可看出《周易》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宝典,对君主具有指导意义。
其二,《周易》对卿大夫的指导意义。昭力问曰:“《易》有卿大夫之义乎?”子曰:“《师》之‘左次’与‘阑舆之卫’与‘豶豕之牙’,三者,大夫之所以治其国而安其[君也]。”先看“《师》之‘左次’”,卿大夫要敬重爱护百姓,以忠信为先,并且尊重贤人忠于天子。“阑舆之卫”,传《易》先生将政治分为三个等级,“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即要调和君臣关系,奖励百姓劝善,体察百姓疾苦。做到这些,天下才能归附。“豶豕之牙”主要讲用兵问题,“上等政治是有保卫国家的军队而不用,其次是用兵却不率先发动战事,下等的是使兵器锋利以显示威力。”战国晚期,社会阶层发生变动,严格的宗法等级制被破坏,卿大夫地位较春秋时提高。卿大夫不仅要操练军队用于威慑,更要施行德治。可见《周易》对卿大夫具有指导意义。
其三,《周易》对一般民众的指导意义。《缪和》传《易》先生曰:“妇德一人之为,[不]可以有它。有它矣,凶必产焉。故曰:‘恒其德,贞妇人吉。’又弱德,必立而好比于人。贤不宵人得其宜焉,则吉;自恒也,则凶。”此段意为妇女要为一个男人恒守其身,不可变节。男子的德行则要因宜而变。妇女的德行要求恒守其身,从一而终。男子要修德立身因时而变,不可固守僵化。可见《周易》对一般民众具有指导意义。
其四,《周易》对商人的指导意义。《昭力》传《易》先生曰:“《旅》之‘潜斧’,商夫之义也。”刘彬先生:“‘潜斧,应做资斧,钱财、资财之意。商夫,商人也。’《旅》卦的‘潜斧’,说的是如何做商人的道理。”商人为社会带来丰富的资源,为国家增加财富,是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货币广泛流通,商业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吕不韦、白圭、郭开等富商豪贾。“《旅》之‘潜斧’”,即商人以赚钱为目的。可见,《周易》对商人具有指导意义。
其五,《周易》对基层干部的指导意义。《昭力》传《易》先生曰:“《无妄》之卦,邑途之义也。”刘彬先生:“《无妄》之卦,说的是如何做邑里长官的道理。”西周时期,君主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的采地称为“邑”。战国时期,郡县制建立,卿大夫的采邑改设为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可见邑里即现在的地方基层,邑里长官即基层干部。今本《无妄》卦六三说:“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意为行人顺手偷走邑人的牛,是邑人的灾祸。邑人丢牛,邑里长官要评判断案。可见《周易》对基层干部具有指导意义。
其六,《周易》对军人的指导意义。《昭力》传《易》先生曰:“‘不耕而获’,戎夫之义也。”刘彬先生:“不耕而获’,说的是如何做军人的道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强军富国的变革,商鞅变法主张“建立军功爵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根据军功授予爵位、田宅等资产,以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军人不用耕作,建立军功即可获得资产、身份地位。可见《周易》对军人具有指导意义。
其七,《周易》对少女的指导意义。传《易》先生曰:“‘良月几望’,处女之义也。”刘彬先生:“处女,即未嫁之女。月几望的时候,宜于嫁娶。”今本《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归妹》卦亦讲嫁女之事。《杂卦》:“归妹,女之终也。”归妹卦是女子的归宿。阴阳和合,天地交而万物通,少女嫁人为天地正道。《周易·姤》:“女壮,勿用取(娶)女。”意为女子年龄太大不要娶她。少女到了一定年龄嫁人,才能达到如满月般圆满吉利的结果。可见《周易》对少女具有指导意义。
从《缪和》《昭力》可见,战国晚期《周易》的文化功用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指导意义。较之春秋时的“卜筮之书”,战国晚期《周易》成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文化典籍。战国晚期易学界对《周易》义理思想的挖掘,为汉代《易经》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做了文化积淀。
注释:
①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75.
②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69.
③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92.
④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14.
⑤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64.
⑥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68.
⑦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75.
⑧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44.
⑨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2.
⑩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4.
⑪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2.
⑫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5.
⑬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2.
⑭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2.
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⑯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2.
⑰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85.
[1]金春峰.帛书《缪和》、《昭力》反映的思想与时代[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38.
[2]王化平.《缪和》、《昭力》研究,帛书《易传》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228.
[3]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