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文 孙海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紧跟中央精神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最新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增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要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自己首先明道、信道,才能传道,进而授业以解惑,教育者必须要先接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名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目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读懂吃透相关理论,于是在授课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把理论脱离了实际变为课件上干巴巴的教条。只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将自身打造为“行家”,才能有底气干工作。正所谓是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做到理论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并积极围绕着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提升则要求教师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学深学透,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需要将科研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守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思政课教学既是一份教学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要使思政课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思政教师必须首先要做到信仰坚定,政治正确。思政课育人效果的不够理想与一些思政课教师自身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关,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就缺少了一种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学生自然就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起到负面作用,对思政课越发的消极。因此,只有思政课教师“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用“真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才能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为师之道,是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像父母关爱子女一样、像关心弟弟妹妹一样,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成长。进入到高校之后,家长对于学生的管教可谓是鞭长莫及,学生更多的是靠自觉以及教师的影响。在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成长。当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之后,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思政课便容易接受很多。正所谓厚德载物,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牢固树立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特别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要把好关,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想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所讲的知识必须要“时髦”,学生作为活跃的青年群体,在信息化程度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掌握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只有新知识、新热点才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思政课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随时更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凝练和优化教学内容,把党的最新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吸收到思政课教学中,让广大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领会党中央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努力探索中央最新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结合,并因地制宜,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程层次的不同、特色的不同、优势的不同,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把中央最新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等基本内容有效融入进去,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社会各界热议不断,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认真学习领悟贯彻十九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十九大精神,推进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
此外,还需要我们整合各门思政课的有效资源,树立大思政课意识,推进各门思政课之间有效联动,实现思政课教学问题联合研究、联合攻关、各取所长、发挥各自课程的优势,形成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内部有效互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总之,在党的中央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融进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不同,制定对应的方案。既要体现不同思政课的各自特色,又要找到平衡的切入点。我们应树立自觉融入的意识,形成融入的长效机制,做到根据党的最新指示来更新讲授内容,力争使思政课紧跟“时尚”,变得时髦起来,进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想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抓住思政课要解决的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解决目前思政课广泛存在的抬头率低,到课率低,听课效果不好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般课程的共同特点,但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处理好不同的相应关系,突出教育教学失效”[1]。思政课与其他课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不仅仅要体现知识性、理论性、科学性,更要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实现思想引导的作用。加强思政课建设,要落实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必须根据思政课的特殊性,将其融入时代特点、聚焦社会现实、关注地方特色、结合专业特点、关注学生动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思政课教师应当聚焦社会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课堂吸引力。在正确解答和释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背景,尽可能把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清楚、说明白、解释透彻。面对网络上的不同声音,例如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例如西方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严守政治底线,积极回应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打好主动战,用正面的思想和价值让大学生能够对党、国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及建议,进而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跟谁走”这一根本问题,进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微博、微信、B站、知乎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是越来越多大学生了解社会的路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现象,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相关的东西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加强思政课的“现代化”,以符合学生们的审美与认知方式,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当今大学生群体以“95后”为主,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善于思考,互联网思维强,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他们或许对马克思主义有困惑,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带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何用大学生们所喜爱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工作,给他们讲道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成为目前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共青团中央在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样,例如入驻微博、微信、知乎以及B站等平台,用正经与卖萌结合,搞笑与严肃齐飞等现今流行的网络宣传方式进行理论宣讲、制作视频、讨论热点问题等。正是由于其亲民的种种方式,所以被大学生们亲切的称呼为“团团”,而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学生在“团团”的影响下,端正了自己的“三观”,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时代特征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出改变,要结合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借助各种有效的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积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心态,来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打造学习、实践、教学、资源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正能量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大学生成材的需要和期待。同时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也可以跟学生拉近距离,可以调动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主动引导学生思考代替被动灌输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内化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思政课成为党中央精神和最新成果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平台,真正实现对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并指引大学生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实际行为,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努力奋斗。
[1]杨增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2]高山.做好青年引路人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