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烨
[编者按]能够处理好各种形势下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适应生存环境且保持积极适应态度的关键。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江苏省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进行了“班组串换”机制下的“他心想象力”培养研究,对相关概念做出了明确阐释,提出了相关策略。本期呈现他们的初步探索。
摘要:能否处理好各种形势下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生存环境且保持积极适应的关键。立足“班组串换”机制,对理解他人并与之进行有效互动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提出培养“他心想象力”的设想。相关途径有:通过“串组”“互访”“走班”活动,培养“他心想象力”中的认知能力;通过“班组串换”、课程学习、校本特色活动,强化“他心想象力”中的感悟能力;通过“班组串换”、志愿者活动,提升“他心想象力”中的行动能力。
关键词:他心想象力 班组串换 认知能力 感悟能力 行动能力
德育的原点問题是关系问题。能否处理好各种形势下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生存环境且保持积极适应的关键。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追求自我,崇尚个性,但独立性、合作精神、耐挫性及自理能力等又有所欠缺,致使相当多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我校专门就“班组串换”机制中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积极情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运用“班组串换”机制创设多元、生动、鲜活的活动场景,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儒家“忠、恕”思想、西方的移情、同理心等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又立足“班组串换”机制,对理解他人并与之进行有效互动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培养“他心想象力”的设想。
一、“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他心想象力”的缘由
“班组串换”机制是我校1999年在国内首创的德育实验研究。“班组串换”是指在现行班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将班级、班内小组按照一定时段的频率和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形式实行班组之间的动态串换,在班组之间开展良性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开放的意识,使其从小就具有较好的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班级串换”通过改造学生学习的组织结构,对学生提出某些道德方面的要求,同时进行不着痕迹的“教育”。
“十五”期间,我们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交往”“清零”四项素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研究;“十一五”期间,围绕“班组串换”机制的开发与创新,着力构建了“串组”“互访”“走班”三个螺旋上升的活动体系。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班组串换”机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其相关活动鼓励学生与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接触,适应不同的小组、不同的班级;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自己更好地在组内、班内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他心想象力”。
“他心想象力”是指一个人能站在他人立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并能推己及人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的脑科学家小泉英明在脑科学解释上提出。他指出,幼儿会在两到五岁时出现“他心想象”(即别的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另一个“我”的存在)。据脑科学最近研究报告,“他心想象力”所在区域——“前额叶”被激活的同时,其腹侧和扣袋回之间的一个区域也会被激活,后者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他心想象”,人关于社会的意识才可能发生。“他心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当我们从事社会认知和道德判断时,大脑的上列部分便会被激活。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不仅倾向于用“他心想象”指称个体道德情感中的推己及人能力,更在许多场合强调“他心想象力”是一个人道德情感能力的核心。基于此,我校在“十二五”课题研究期间设想有效依托“班组串换”机制,深度推进学生“他心想象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意在通过关注学生在活动交往过程中的体验差异,探索发展学生推己及人的“他心想象力”的方法与措施,并通过对此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能力的提升。
二、“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他心想象力”的途径
“他心想象力”的核心是体验。据此,“班组串换”机制以“串组”“互访”“走班”三大活动为主要内容,为学生的“他心想象力”培养创设真实而又生动的体悟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知、理解、体验、感悟,并推己及人。
(一)培养“他心想象力”中的认知能力
情感的认知是体验性认知,是学生在想象、理解、积累的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提高认知和道德品质。适宜的情感氛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效提升情感认知能力。
1.“串组”活动。
我们从低年级开始组织“串组”活动,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定期重组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构建和谐融洽的小组。为保障小组的正常学习和活动,教师一般都会先和学生一起讨论每组需要有哪些角色,如组内设立小组长、卫生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等,再请学生发挥“他心想象”,设身处地制定出每个角色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义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对号入座,心中会有最理想角色的预设。职责明确后,教师会采用多种方式对全班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及组内角色安排。由于串组时组内成员组合和角色分配都是随机的,所以实际的成员组合及角色担当跟学生内心的理想情况会存在信息差。分组后,教师会以各种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比。此时,各组的不同角色就要各司其职,全身心地为小组创先争优而努力。一个月后,活动结束,教师还会引导各小组评论每个角色的责任和权力。此时,学生通过串组前的角色预设、串组中的角色践行,不仅对自己担任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也会对其他角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角色认知跟活动前会有明显的提升,这对接下来新一轮的角色体验也会有很大的改进。这种角色体验认知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他心想象力”的过程。
2.“互访”活动。
我们在中年级开始融入“班际互访”活动,鼓励班内部分学生作为“互访大使”,组团到客班访问学习。“班际互访”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班级之间的差异、同学问的差异,还有助于他们掌握适应差异、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得到更好的成长。而这种在差异中改变、增强能力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体验认知能力。
班里有个颇受各科教师喜爱的班长,当他作为“互访大使”到了新班后,发现新班教师的教学方式、班内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原班有很大差别,这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第一天的兴奋劲过后,他便感到很大的失落。此时,教师充分抓住他的这种落差,在班内开展系列活动,如“话旧叙新”班会,即介绍原班的优点,叙述对新班的期待;如两难故事教学,即让学生站在不同班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选择;如班级长线活动,即让“互访大使”和新班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活动;如“我秀我行”活动,即让学生展示特长……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这位“出访大使”的体验认知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一个月后的欢送会上,他说:“到了5班,我才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从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到现在真正成为班中的一员,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在这个班上课的一个月里,每位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肯定,说明我表现还不错,我也交了不少好朋友,找到了新的竞争对手。伤心的是,我马上就要回去了,实在是不舍……”在接下来的话别环节,这位“出访大使”不仅说出了自己对新班的感受,还对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提出了建议。
3.“走班”活动。
到高年级,我们又融入了“竞选走班”活动,鼓励学生个体到各班应聘面谈,如双方面谈成功,就可以到自己选择的新班级学习生活。“竞选走班”是一种双向选择,需要双方互相了解,既可将此看作促进学生体验认知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也可将此看作对学生体验认知能力的检测。
以“我当旁听生”活动为例,通过班级的全方位开放,让想走班的学生走进心目中的班级旁听学习,体验自己是否适合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也可以观察新来的同学是否能够很快融入自己的班级,以使接下来的应聘面谈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经过竞聘面谈会的双向选择及走班后一系列针对性活动的设计,学生便会对他人、他班有更深入的认知,对如何挑选走班生、如何帮助走班生尽快融入自己的班级有更深层的认知。事实也证明,对学生走班前、走班中、走班后的变化进行分析,就能看出学生体验认知能力的明显提升。
(二)强化“他心想象力”中的感悟能力
体验感悟能力是“他心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形成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班组串换”机制下“他心想象力”培养,关注情境体验和角色表演,主要通过“班组串换”“课程学习活动”“校本特色活动”推进。
1.在“班组串换”活动中感悟。
“班组串换”的相关活动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此过程中,我们会组织学生写循环日记,不仅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还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作点评,增强对自身、对他人的感悟;我们会鼓励学生策划迎接新班“互访大使”到来的“迎送会”,为他们推荐班内的良好习惯、介绍自己出访的目的,宣传班内同学、老师及班集体的优势等,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师生关系、班级关系;我们会引导参与“竞聘面谈会”的学生试着多角度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班级,还要全方位地评判某个学生,并录用最适合自己班的同伴。在一个个真实场景中进行真实体验,学生的感悟能力便逐步走向深入。
2.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感悟。
学校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较多的情感教育内容。据此,我们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比如结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我们开展“学生护蛋”活动,设计了护蛋前、护蛋中、护蛋后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组织学生讨论预设护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其中特别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护蛋、与“出访大使”互换护蛋的护蛋方式;第二环节,把蛋带到学校,开展护蛋行动,记下所闻所见所为;第三环节,总结反思,教师帮助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经过活动体验后,学生的感悟跟之前没有参与体验有了很大不同,有的学生由护蛋者的不易想到了父母平时对自己关心照顾的不易;有的学生由自己的护蛋体验想到了不仅要考虑自身行为,更考虑到了他人和其他可能状况的发生;有的学生袒露了自己为“互访大使”护蛋失败后的内心纠结……可见,充分利用课程活动教学进行引导,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3.在校本特色活動中感悟。
学校围绕“班组串换”相关课题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分长线、短线设计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发挥个人主动性,借助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多角色、多角度、多情境的引导,强化他们的感悟。如六年级的野炊活动一般会安排在“走班”活动之后,一方面,我们会有意识地请走班生担任主厨或评委等角色,强化他们对主班和客班之间的认识;另一方面,会强化学生活动前、活动后的感悟对比,让他们在活动前结合已有经验进行猜测预设、策划准备,活动后结合真实体验交流讨论、深化感悟。可以看出,活动前、活动后的学生体验感悟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三)提升“他心想象力”中的行动能力
“他心想象力”最高层次的表现是推己及人,即要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并主动去承担责任。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不会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如果没有内心情感的支持,他们就不会产生自觉而坚定的行为。基于此,我们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体验行动能力。
1.在“班组串换”活动中行动。
“班组串换”机制下的学习活动特色鲜明、多元丰富,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还能助推他们在行动中成长。以“互访”机制中的“出访大使”活动为例,学生以“出访大使”的身份到别的班级进行体验学习,一个月后,每个班都会组织召开“总结交流会”。会上,“出访大使”不仅要对访问班级的学生和班级整体做出评价,还要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回到自己班,“出访大使”还会从出访班级、自己之前所在班级、“出访大使”身份、“更优建设者”等多个角度谈自己对两个班、两个班学生和两个班教学的看法和感受。在这样切身性、思考性的体验中,学生的“他心想象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且会更明确地参与到下一轮的行动中。
2.在志愿者活动中行动。
志愿者活动是在高年级“走班”后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德育处通过招募组建不同的志愿者服务队(走班生享受优先录用的资格)进行班级卫生、路队、用餐、出操等各项常规检查。在此过程中,志愿者需要面对多重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如面对好朋友的错误、走班学生面对原班失误、对现在所在班级错误的处理、原班与现班学生发生纠纷等,都不可避免。志愿者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才能公正、公平、恰当、合理地解决。当然,这样的行动也是提升学生“他心想象力”的过程。
三、“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他心想象力”的呈现方式
“班组串换”以其独特的机制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的“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发展。为了更精准地探寻提升学生“他心想象力”的有效措施,我们还对“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他心想象力”的呈现方式做了探究。
(一)通过活动资料呈现
研究分析学生在“班组串换”活动中自然呈现出的资料,如“串组”中的“我的成长记录”,“互访”中的“大使回访报告”,“走班”中的“荣誉市民经验谈”等,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个心路历程的活动资料,可找到发展小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相关因素,了解学生认知、体验、感悟的“他心想象力”发展情况,并找到更为优化的提升路径。
(z-)通过量表分析呈现
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一般会体现在其行动上,研究分析“班组串换”活动前后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可找到学生“他心想象力”发展对其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为道德教育找到新途径。通过对学生参与单个活动或整个活动的前后量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之间的量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探索到影响发展学生“他心想象力”的多方面因素,从而探寻到提升学生“他心想象力”的有效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等能力,我们借助实践多年的“班组串换”机制,借力推动学生情感发展的“他心想象力”,以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素养的全方位提升,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