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丽丽
[摘 要]阅读教学要紧扣插图与文本之间的有效联系,充分发挥插图的价值功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学中要注重图文并现,促进理解赏析;直观再现,引领突破重点;由表及里,强化想象意识;补充拓展,推进写作实践。
[关键词]阅读教学;插图;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49
小学生尚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他们对鲜活、直观的事物具有更为敏锐的感觉。因此,教材编者为每篇课文都配置了相应的插图,与课文内容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阅读教学就应该紧扣教材插图,从文本特质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图文并现,促进理解赏析
由于小学生更倾向于形象认知,他们对色彩和画面尤为敏感。教师不妨利用与文本相关的插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学习古诗《山行》一文,教师先展示插图,引导学生描述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有的说,看到了山上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有的说,从鲜艳的红枫叶中,可以看出画的是秋天的景色;还有的说,看到山腰有一辆车,诗人一定是停在那里看风景了……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分享中,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在学生熟悉插图的基础上,教师逐行讲解诗句的意思,使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与文字相互贯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内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直观再现,引领突破重点
课文中的插图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还能展现文本的精华,清晰地勾勒出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弥补了文字描述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繁琐的语言描述转化到插图中,引领学生借助插画去理解课文,使学生跟上作者的思路,领悟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策略,从而有效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讲到切苹果的方法,动作看似简单。如果单凭学生自己理解,一些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就分不清到底该怎么切。教师可以展示插图一:从顶部切向底部,插图二:拦腰切苹果。一目了然的画面介绍,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原本枯燥的文字,通过简单的图片介绍就转化成了通俗易懂的画面。学生只要细心观察,结合文字的描述,并认真体会,就能明白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由表及里,强化想象意识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可以让学生积累观察方法、探寻作者的写作顺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既有的认知储备,并结合图片展开想象,让文本所蕴藏的意境得到充分释放,丰富文本内涵。
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作者发现母亲眼角流下了两行眼泪。教师用插图引导:画面中,母亲的眼睛是闭着的,她为什么会偷偷流眼泪,当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一位学生站起来意味深长地说:“母亲的眼泪是甜蜜的,是被儿子的孝心感动后的情感流露。”是啊,图文并茂的展示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的思绪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领悟,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赏析水平。
四、补充拓展,推进写作实践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的表达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写出来的作文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运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如,《哪吒闹海》一文是经典的神话故事,大多学生都在电视或故事书上看过,对剧情也比较熟悉。教师在讲解前先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讲述这个故事。学生们对自己熟悉的故事充满了自信,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对文本中没有涉及的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人物心理等细节进行补充。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都争先恐后地展示心中的故事。这样,教师有效地利用插图,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让写作不再枯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插图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内在情蕴精心绘制的,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阅读教学要紧扣插图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插图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顾景红.激发情感,开启学生阅读之旅[J].小学教学参考.2016(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