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卫
摘 要: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身心需要。因此,体育游戏是完成小学生体育活动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发展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 认知能力 学会做人 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儿童创造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了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把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的趣味性,使儿童始终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它所达到的教育与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游戏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游戏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一、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认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收集过程,然后是对收集在大脑皮层的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另一部分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
二、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体育教学不仅在于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学做真人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在实施德育时有优越性,更能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德育感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游戏是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要求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则,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其次,一些集体竞赛性的游戏,如“十字接力”、“三人两足跑”等,同学之间必须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些游戏能密切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如,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如“长征”、“抗洪抢险”等,通过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游戏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平时一些体育成绩差而有自卑心理的“丑小鸭”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能自然而然地放下思想包袱,置身于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完成游戏活动,从而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感。
三、在游戏中训练学生技能技术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不稳定,如果教师在课上一味地给学生传授呆板单调的技能技术,学生就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游戏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来说,既有欢乐的气氛,又有适度的竞争。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把体育技能的训练融于游戏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弯道跑教学时,我先讲解、示范弯道跑技术要点,让学生依次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然后进行“十字接力”游戏,让学生在加油助威声中,挖掘运动潜力,进行友好激烈的竞争,使游戏场成为自己“为所欲为”的“理想”场所。因为争胜好强是人的天性,适度竞争正好顺应人的这一心理特性,在此安排“十字接力”这一竞争性的游戏,既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技能技术的可接受性,又重点训练学生弯道跑这一技术,一举多得。
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游戏相对于其他教学内容来说,更具有普遍性与群众性,具有灵活的调控空间,它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水平有高低,但任何能力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游戏过程,并获得一定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从而确立努力目标。如班内一些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肥胖的特殊学生,在肯定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的基础上,也在游戏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正视自己的不足,鼓励他们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创造一定的条件逐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游戏。这样,一次又一次游戏的成功,使他们既认识了自己的长处,又认识了自己的短处;消除了自卑感,树立了自信心,从而逐步提高了自我认知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我鼓励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努力达到游戏的目的,给予他们创造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除此之外,在学生经过紧张学习之后,适时引进游戏,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调节情绪,以免“身体疲劳效应”的出现。游戏还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功能。大量实践表明:学生对于每一个游戏都能主动、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顺利完成学生角色的转换,真正实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