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摭谈

2018-10-21 10:39曹海
关键词:表达审美教学内容

曹海

摘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需要借力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关注学生读写实践中语言的品味、内化与积累;表达的聚焦、提炼与转化;思维的发展、提升与深化以及审美的发现、感受与表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 语言 表达 思维 审美

语文核心素养大致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需要借力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包含语言的品味、内化与积累,表达的聚焦、提炼与转化,思维的发展、提升与深化以及审美的发现、感受与表现。

一、语言的品味、内化与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学习语言的过程首先是品味语言、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一)语言的品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品味语言包括品读、咀嚼能够揭示文章主旨或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中有一句“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甚至”是一个生词,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笑得咧开了嘴比‘笑破了肚皮两个词语的位置能调换吗?”发问。通过朗读、思考、对比,学生都认为不能调换,理由或是“‘笑破了肚皮比‘笑得咧开了嘴的程度更深一些,能显得石榴更成熟”,或是“课文是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写的”,或是“‘甚至和‘更的意思差不多,后面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程度上的加深”……有了这样的比较品析,学生还在课堂上尝试了运用:“老师不在的时候,那几个调皮的同学可闹腾了,有的故意大声讲话,有的走下座位做起了游戏,有的甚至很嚣张地唱起了歌。”“这学期,小明学习更努力了,每次作业基本都是全对,甚至几次小练习都是满分。”……课堂的生成就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读写结合视野下“甚至”这个词语的教学也就扎扎实实了。

(二)语言的内化

维果茨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化学说,他认为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人类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语言学习亦是如此,只有能将学到的语言建构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中有一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堪称本文的经典,妙在分别从季节的角度、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強调,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作者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达到了绝妙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首先理解了三句话的主旨,然后以变化运用的方式,内化表达形式,最后再以自己的理解表达文中的语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语言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如此,连写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这话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我国语文教学历来注重多读、熟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累积是以原有的知识框架为基础不断吸收新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内化到个人知识体系中,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编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深思熟虑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说篇篇是经典,至少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绝佳凭借。教学时,需注意三点:一是激发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欲望,强调自身的主动性;二是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相关联的知识结构,强调已有的知识储备;三是促发学习者的理解吸收,强调学习内化的过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文运用了“先……再……”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叙述了销毁鸦片的过程,笔者问学生最想将这个震惊中外的过程告诉谁时,他们纷纷表示要告诉爷爷、奶奶、弟弟、妹妹等。在这样的讲故事情境里,学生练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高涨。经过几番练习,他们便将这段文字以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熟记在脑海里了。

二、表达的聚焦、提炼与转化

如果说语言的品味、内化和积累是吸收和存储的过程,那么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学内容还要关注表达的聚焦、提炼与转化。

(一)表达的聚焦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表达为本位旨归,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小学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重点是以句群(也称之为“段落”)为主。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为例,其中多次出现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并列结构的句群。仅涉及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句群的就有9篇,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东方之珠”》《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恐龙》《槐乡五月》《海底世界》。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表达规律,笔者采用了寻找中心句、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课文第四小节主要围绕“原野热闹非凡”具体描写了大豆的笑声、高粱的演唱、榛子树像一团团火的动态情景。对此,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中描写的具体事物以及各自的特征,然后说一说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相机点拨,找到中心词“热闹非凡”,从而明确中心词所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这一表达规律。之后,根据师生互动的内容相机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总分结构句群的基本特点。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表达的提炼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写道:“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要想给予一段本不相关的文字以生命的质感,就需要对具体的文字进行分析提炼,洞悉其表达规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转写板书”“乐放风筝”三件事,歌颂了刘老师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抒发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与思念之情。叙述三件事情时,作者巧妙运用了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字里行间充满了生命的跃动,感人至深。教学时,笔者一方面带着学生品味刘老师的动作、语言,一方面引导他们发现“课文除了写刘老师之外还写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表示抒情的语句,水到渠成,也就提炼出了“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表达的转化

“运用”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简单地说,“学习”是过程,“运用”才是目标。

仍以《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借助三个场景关注、感受、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后,将关注点放在了基于学法的语言文字运用上,先向学生出示原文中刘老师上历史课的场景,然后鼓励学生置换身份,把自己当成作者,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听着刘老师的历史课,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祖国当年炮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想着想着,我的心中充满了酸楚,泪水溢满了眼眶。”有的学生说:“刘老师眉飞色舞,侃侃而谈,听着听着,我感觉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我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已能将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表达恰当呈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效率无疑是高的。

三、思维的发展、提升与深化

好的课堂是让学生的思维飞跃。思维是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语言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创新的过程。

(一)凭借语言积累,发展形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实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可以这么说,语言积累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无论是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写作的角度,写人叙事类(含状物类)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这类文章主要是叙述事件或塑造人(物)的形象,大多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对荷花有这样的描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分别从颜色、形态、数量等方面描写了池中的荷花,让人恍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很好的描写植物的典范。教学时,笔者先引导他们围绕“池中的荷花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展开自学,接着在师生讨论中相机提炼出了“荷花美在颜色,美在形态,美在数量”的结论。在品析语言、诵读积累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同样是植物,六年级下册的《广玉兰》一课则对广玉兰有这样的描写:“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同样是描写花的不同形态,作者描写广玉兰的语言更丰富,背后所体现的思维能力也就更高。从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发展来看,也体现了一种“长程设计”的发展理念。对此,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写景状物类课文以及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以及过程结构,另一方面启发他们聚焦广玉兰和荷花不一样的写作手法,知道描写景(物)时可以关注花的不同形态,可以关联物的表现进行对比、衬托,还可以关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经过这样的推敲、联系和比较,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语言积累的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搭建语言支架,提升逻辑思维

语言支架是体现一定思维能力的句子、段落、篇章的结构图式,不同形式的语言支架反映的是不同类型的思维特点。心理学研究证实,语文活动和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都需要逻辑思维来辅助。此时,思维的过程就是语文活动的成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课中出现了老天鹅和众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正是由于老天鹅的奋不顾身,才有了众天鹅合力破冰的情景,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大篇幅出现“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模仿的最好契机。此时,正值学校开展运动会,笔者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提供点面结合的语言支架:“50米跑步比赛马上开始了,只见所有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他们一個个________。只见A____;B____;C____。”带着这样的语言支架到现场观看比赛,学生果然呈现了诸多精彩。如其中一名学生写道:“50米跑步比赛马上开始了,只见所有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他们一个个虎虎生威,好像都想要拿到第一名。只见A同学目视前方,似乎一声枪响就能一步跨到终点;B同学咬紧牙关,瞥了瞥旁边跑到上的运动员,好像在说:‘快点跑哦,不要被我甩得太远。C同学正摇动脖颈,双手左右摆臂,好像要把全身的力量都聚集到自己的双腿上。”可见,有了这样的语言支架,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借力鉴赏辨别,深化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指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缜密地论证,并能在已有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基于此,我们的教学力求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待书本知识,以批判性的眼光鉴赏辨别教师、同伴的习作,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人物语言通常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刻画,实现“语言”与“心理”的相互转化,借力鉴赏辨别,有助于深化批判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中,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两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充分体会其中对话描写的独特作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可不可以将文中人物的对话转化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呢?”二是“对话可不可以加一些提示语呢?”经过思考,学生一致认为此处的对话描写是为了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是为了体现船长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既不能转化成心理活动,也不需要加任何提示语。通过思考、辨析,学生明白了独特情况下的对话描写在表达上的独特效果,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四、审美的发现、感受与表现

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其中渗透着独特之美。在“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的日常言语实践中发现语言的形式美,感受意境美,表现真情美,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尝试。

(一)发现形式美

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指出:“汉语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汉语通过对仗、反复、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句子和谐、语意顺畅、气势贯通,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诗词歌赋自不用说,现代白话中也不乏经典的例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开篇就用短小、工整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清晰勾勒出了燕子颜色、外形、飞行的特点,读起来轻快、活泼,韵味无穷。教学此环节,笔者建议,立足读写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模仿该句式刻画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精彩不断。

(二)感受意境美

意境美属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以及虚实相生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之所以展现出较大的审美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中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或虚实相生的独特意境,让读者获得了美的体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春景美得妙不可言:“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泗水边的春景犹如一幅曼妙的画卷,与下文孔子与弟子论水、言志的情境有机交融,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教学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聚焦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感受春天的颜色、声音、形态,一方面通过想象、联想描述文中的画面。此外,还鼓励他们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和相互评价感受景与情的交融、音与形的共生、虚与实的相伴,充分感受到了文本所营造的意境美。

(三)表现真情美

语言文字不仅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想,还能传递他们的真实情感。教学过程中只有关注语言文字的真情美,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有温度、有灵性、有美感的语言。真情美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品析真事(状物)、感悟真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化美,也指在写作过程中叙述真事(状物)、抒發真情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写樟树的可贵之处时有这样的片段:“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樟树不容易招虫的特点,进而借物喻人,赞颂了宋庆龄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表面写树,实则写人,赞颂、崇敬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样的描写是在三年级状物类习作基础上对学生阅读和习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描写蜜蜂辛勤劳动,赞颂教师的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尝试通过描写青松的不畏严寒酷暑,赞颂同伴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品质等,借身边具体的物表现自己对某个人的独特的真情,无形中便掌握了表现真情美的写法。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关注语言的固有规律,更聚焦课堂上读写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水平、审美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猜你喜欢
表达审美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