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摘要:经过几次深入的教学改革之后,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长时间的传统教学导致学生发展普遍呈现不均衡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义务教育逐渐推进体育教学。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更加多的问题,而初中体育教学需要承担起缓解心理压力的重任。本文将从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现状中的典型问题、相应的对策分析等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88-01
引言:體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借助于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于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有积极效果。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全面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1.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参与性不高
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在进行高强度体育活动时,往往存在胸闷、气喘、头晕等不适现象,导致他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另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体育课堂上气氛沉闷,体育教学应有的活泼性没有体现出来。例如,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往往会将课堂时间过多地花费在理论讲解或示范讲解上,学生真正能够用来自主训练的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1.2 课堂管理不严格,难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受以往体育课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体育课当成了“放松课”、“娱乐课”,课堂纪律较差。部分体育教师也没有端正教学态度,没有以高标准来要求课堂纪律,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教学也就很难起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课程,通过篮球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紧张的比赛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使学生树立永不言弃的信念。这样一来,即便是最后输了比赛,学生也能坦然面对结局,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教师没有对比赛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导致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慵懒散漫,也就无法达到锻炼心理素质的效果。
2.初中体育教学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组织各种体育竞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需要令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但是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学生们更加愿意将时间花费到中考科目的学习当中去,他们对于体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还对体育锻炼缺乏一定的兴趣。因此,为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需要令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并刺激起学生的兴趣。组织体育竞赛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比如说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可以举办一场年级的篮球比赛,班级需要组织出一个队伍,然后分析战局、分析自身的优势、确定战术等等。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境与失败,但是还是需要勇往直前。通过体育竞赛来告诉学生们有失败不要紧,有挑战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敢于直面挫折、用内心克服挫折。
2.2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承受力
当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阻碍的时候,其心理承受能力对其全面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初中体育教学要把提升获胜的承受力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来对待。总的来讲,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其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方式,为其安排适度的学习阻碍,而在一定的目标达成之后,教师要给其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样,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其在困难面前保持旺盛的斗志。例如: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短跑课时中,一位男生平时可以8秒跑完全程,而在训练中他却用了10秒时间,这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让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严肃性,责令其重新在跑一次。这样通过对其设置合理的目标促使其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对体育课程活动的认识,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其心理承受能力。
2.3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越是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其原因在于中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认为表现不如别人等于当中出丑。此外一些学生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更多的交往或参加体育活动。总的来讲,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缺乏自信心。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来讲,要对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采用胜利法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体的来讲,首先教师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优势或劣势,并对这些学生安排一些他们能够胜任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会使自信心迅速得到提升;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排除心理的干扰,并鼓励他们融入集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交往障碍,进而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信心。
3.结语
新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的角度出发,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基本形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而初中体育教学承担着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有着一定的责任。尤其是在初中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体育教师更是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0(10):44-45.
[2]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2):73-74.
[3]张凤兰,李培庆.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149-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