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
摘要:小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已然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当前所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和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体验与探索的平台。本文就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导入;信息技术;评价
在实行新课改之前,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传统的教师范唱、学生独唱或跟唱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进而更无从谈起有效教学目标地达成与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倡导对话、体验与感受,力图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获益。
1注重兴趣激发,采取灵活导入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迅速激活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以兴趣教学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和新课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以《致春天》这首乐曲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悄然而至。在这个早春的季节里,你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随后,我播放了《致春天》开头的一段,并让学生谈了自己听后的感受。之后,我继续说道:“刚才我们聆听的音乐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致春天》。谁知道挪威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待学生讨论过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挪威的图片,并顺势引入了新课:“挪威是北欧的一个国家,它地处偏北,其最南点比中国最北点还要北。挪威的冬季漫长而黑暗,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如果你是挪威人民,春天来了,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激动和欢快的心情来完整聆听《致春天》。”如此导入,既激活了音乐教学活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深层感知
现如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其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是一种值得被大范围推崇和应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来直观呈现作品背景、情景及画面,以创新音乐教学视角,引导学生深层感知作品内涵,从而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嘎达梅林》这首歌曲时,我先是用几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曲导课,进而引出马头琴。之后,我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了马头琴的图片,讲述了马头琴的故事。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并向学生问道:“这首乐曲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后,我利用音话结合的形式,在马头琴曲中讲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并让学生欣赏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以引导学生对比其与独奏版的不同艺术感受,进而深层感知其内涵。
3采取多元评价,促進学生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向来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音乐素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此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差异,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内在价值与潜能的发挥。鉴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及时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尽可能实现评价主体、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我特别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在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堂表现、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方面素质与能力的考核一并纳入评价体系。其次,我还尤为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音乐常识竞赛、组织音乐分析和鉴赏、展开音乐特长比拼等活动,继而通过生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来帮助学生找寻音乐学习的方向,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此,通过采取多元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教学观念,继而以兴趣激发为核心,以情境创设为主线,以素养培养为重点,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更多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