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青
摘要: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初中生整理生物学知识的架构,将零散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图像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率。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自制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铺路,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生物的技巧,进而从根源上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应用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灵活高效地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两项目标。教师可依据生物知识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地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地知识结构,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1课前导学案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杂乱,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脚步,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将主要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大致的知识框架,教师则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填充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为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例如七年级《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课中,教师先设计出不完整的思维导图: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包含四个方面: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这四个层面向外延伸:血液中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血管内包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包含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包括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流动过程中静脉血与动脉血之间的转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填充第四个层面的内容,如血浆的成分和功能是什么,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血管的类型,各种血管的特点,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心脏的结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以及血液流动過程中血液类型的转变。
通过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可以转变他们迷茫的学习状态,使其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复习,既提高了他们的预习效率,又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堂讲解环节使用思维导圄,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部分
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经历了自主预习的过程,他们可以带着疑问进入课程,检验自身所总结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洞等,这样他们可以认真仔细地听教师讲解,在不断的产生疑问与解疑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地学习,让他们把所有的知识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可以快速地降低重难点部分讲解的重复率,不产生时间上的浪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例如在《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在预习中,学生已经大致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地学习,进一步地完善和理解那些零碎的知识点,采取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两个实验认识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以及二者区别。再就着手中实物种子来讲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采取问题引导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
这样学生就抓住了课堂学习的主线,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提炼,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理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课堂的结束部分,教师检查了学生的思维导图,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并说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同时也提供给了学生相互交流经验的时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思维导图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复习
在学生复习时,我会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将之前的零散笔记,做出思维导图。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之前零散笔记,并且在此基础上整理了近期的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了,他们在运用时也能更好的联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到北师大版《生物学》七下第四章《生物体结构层次》时,第一节,第二节陆续介绍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结构层次。学习了这些内容,我与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讲已经到达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次复习,做了更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