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高健
摘要:本研究对济南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师德意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2)师德意识内容发展不均衡,在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师德意识整体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师范生师德情感女性高于男性;(5)参加实习的师范生师德意识优于未参加者。文章基于数据统计与原因分析,从高校、课程、教师、实习以及师范生自身五个维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意识
2017年相继发生的上海携程亲子园、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等虐童事件将幼师师德素养的话题推至舆论风口浪尖之上,其中师德意识的培养过程与培养水平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热点。
师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和遵循的行为要求。而师德意识属于个体对师德的内化结果,是外在条文规定与个体认知体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师德行为外显之前且早已储之于人们头脑中的职业道德认知体验状态。目前,对于师德意识维度的划分,教育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普遍认为包含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行为意向三个基本维度,并有研究者认为上述各个维度应分别包含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师德意识水平影响到师范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师德形势严峻:一是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深受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偏见的影响;二是师德培养责任大多推诿给职后教育,忽视教师的前身即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三是高校师德建设同社会期待不符,存在重视程度偏低、培养途径单一、实习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鉴于此,文章以济南市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现状,对不同群体的师德意识以及师德意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改善方案。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实习情况等;第二部分作为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各维度分别包括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的内容。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按照所呈现的认可程度进行等级评定。问卷共计48道题,每个维度有16道题,在数据录入的过程中采用统一计分标准对数据进行转换,并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问卷信度Cronbach a=0.69,符合基本信度要求。
文章对济南市三所高校各年级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为99.33%。按照性别划分样本,包括46名男性师范生、250名女性师范生;按照年级划分样本,包括75名大一年级师范生、71名大二年级师范生、68名大三年级师范生以及82名大四年级师范生。在此样本中,有164名师范生参加过实习,132名实习生未参加过实习。
二、结果分析
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按照对调查对象的类别划分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师德意识差异,二是按照师德意识的内容划分比较不同维度和方面的水平差异。
(一)不同群体师德意识的差异分析
根据问卷中所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样本进行相应划分,以探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意识在性别、年级和实习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1.师德意识整体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在师德情感维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将师德意识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作为整体进行以性别为分组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t(294)=-1.56,p=.120,性别在师德意识整体方面未检验出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师德意识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性别仅在师德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D=.022)。
从表1得出,在师德情感维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对男性从事幼教行业存在偏见,认为其社会地位比较低;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也使得男性在职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经济支配权力大的、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而且男性从小就形成性别角色认同,形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相应职业产生固化思维和僵化观念,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
2.师德意识整体及其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大三年级成绩呈现波动
将师德意识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作为师德意识整体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3,292)=5.92,p=.001,师德意识整体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师德意识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可知不同年级师范生在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表3)
值得注意的是,大三年级在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维度上的成绩均下降,其原因可能有:
在师德认知方面,师范生的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大二年级,而大三年级课程较少且以技能学习为主,師德意识熏陶机会匮乏。临近毕业,许多高校又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大四师范生得以重温师德内容。这便出现了大三年级师德认知水平低于大二、大四年级的情况。
在师德情感方面,大三年级师范生通过实践教学体验,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中的幼教职业相距甚远。“现实冲击”容易导致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产生畏难情绪。有研究表明,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的情感枯竭经历也会导致其在职业认同的情感维度上的差异。
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大三年级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产生了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再思考,也产生了分离式的发展,即对幼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如工作内容、工作特质等方面的认同感加强,而对外在价值如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认同感下降。
3.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在师德意识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优于未参加者
将师德意识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作为整体进行以实习情况为分组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t(293)=3.43,p=.001,参加过教育实习对师德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师德意识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习情况在师德认知、行为意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师德情感维度上呈边缘显著性差异。(见表4)
上述结果表明教育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师德意识的发展。该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对幼儿教师职业岗位的工作特性以及职责要求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行为表率、职业状态以及关系支持和互动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从教信念。
(二)师德意识在不同维度和方面的差异分析
根据问卷中对师德意识的划分进行数据分析,以探究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以及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的差异。
1.师德意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维度上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14、4.09、3.82(理论中值为3)。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对师德意识三个维度的总成绩进行方差分析,F(2,885)=50.44,p=.000,可知師德意识维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师德认知与师德情感均显著高于师德行为意向。
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造成的。目前,高校采取教授式的课堂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对师范生师德水平的衡量和评价主要依据答题和评分。该教育模式下,师范生无法将师德内涵内化于心,因此师德情感要略低于师德认知水平。加之功利性价值观冲击和实习时间偏短等因素,师范生的师德行为意向水平也呈现偏低状态。
2.师德意识内容的发展状态不均衡,在四个方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将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意识的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作为整体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3,1180)=137.66,p=.000,师德意识在四个方面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师德意识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师德意识四个方面在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表6)
由数据可知,师范生在同事方面的师德认知水平偏低,且在事业方面欠缺足够的师德情感和行为意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师德教育方式具有单一性。师范生的学习场所主要为高校,学习途径为单向信息流动的课堂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体验,未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会到同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在同事方面的师德认知。
其二,社会价值取向存在功利性。当前,部分师范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迷失方向,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所得,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意识。加之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欠佳,日益增大的生存压力使师范生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利益分配,极大削弱了其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认同。
其三,教育实习的影响呈双向分离式。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往往低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育实习工作使大三年级由职业理想状态走向实践状态,实践教学后职业承诺水平和职业自我效能感降低。
三、对策建议
基于数据分析,济南市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水平与国家对幼儿教师的严格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极大改善空间。由此,本文从高校、课程、教师、实习以及师范生自身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校园文化,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师德意识
师德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孕育在文化之中。校园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精神支持,为师德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师德培育的可行路径之一。高校应从加强校本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端正教风学风等手段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师德意识培养提供平台和保障。
(二)建设师德课程,进而系统全面提高师德认知
课程是师范生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师德意识的重要方式。师德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师范生从理论知识层面加深对师德意识的理解。高校应独立开设师德课程,强调师德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加大师德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统筹各年级开设课时,完善师德教育体系。在师德课程教学中,应以师范生为主体,鼓励自主探索,进而形成执教志趣、坚定崇高的教育理想。
(三)教师榜样激励,通过以身作则影响师德行为
授课教师与实习教师对师范生师德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应注重自身师德素养的提升,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以自身为模板砥砺师范生在实践中落实所学。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加强自身对职业的价值认同,发挥角色模范作用,向师范生传递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健康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对工作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四)创设实践平台,在教育实习中增强情境体验
教育实习是高校师范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环节,能促使师范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接触、了解教学对象,在实际教学体验中形成师德意识。首先要延长实习时间,避免在师范生刚刚开始融入幼儿教师角色、工作状态渐入佳境时便中断实习,影响效果;要分散教育实习的时间,采用“见习——演习—实习”的教育实习体系,将教育实习分布于每个学年。其次,将师德教育贯穿实习全过程。张雪门强调:“要在实习中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和体会对儿童、对职业的爱,解决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理性与情感分离等问题。”师德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渗透进常规实践活动之中。此外,要选配高质量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把控好实习人员配置的择优筛选,从而促进师范生实习质量的提升。
(五)加强自我教育,自觉自律不断提升师德意识
皮亚杰提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高校要引导师范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我教育,增强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要鼓励师范生把师德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要求和信念,把成为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其人生追求和职业信仰,以实际行动塑造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杨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高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 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