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及对策

2018-10-10 09:27孔祥渊
中国德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性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主要显现在三个层面,分别是教师社会权威、教师教育权威和教师个人权威。教育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教师道德水平降低是教师社会权威降低的主要原因,理性认识教育、增强教师力量是提升教师社会权威的有效策略。教师教育权威因传统师生关系遭到现代社会观念与文化特征的冲击而不断消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重构教师教育权威的重要对策。在教师个人权威方面,知识性质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削弱了其水平,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转换角色。

关键词:现代性;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消解;教师权威重塑

作者简介:孔祥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权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正如很多人所意识到的那样,在当前这个社会中,教师权威受到了现代性的冲击,因而处于不断消解的过程之中。一般而言,所谓教师权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时所依靠的力量。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权威意味着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之间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信赖、认同和服从。”

一、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

按照教师生活的层次,教师权威的变化主要是现代性作用于社会方面、教育方面以及教师个人方面实现的。

(一)教师社会权威消解的原因

在社会方面,教师权威主要是由其社会影响程度决定的。社会影响程度越大,其相应的权威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教师形成社会影响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教师所依附的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二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对于社会的影响。因此,教师社会权威的消解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1.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与发挥

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统治集团,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教育因其稀缺性而成为个体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借助于教育活动,一个人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转变。对统治集团而言,教育是实现统治的重要工具。传统社会中的教育是选士制度的附庸,教育内容、形式等基本上是由选士的标准决定的。通过教育,统治集团一方面吸收了优秀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智慧与力量;另一方面将大多数读书人束缚在书本与考场中,使之不萌发异念,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因而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普及性與开放性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的普及性意味着教育资源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接受教育的人也并非人群中的少数群体。在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中,学历泛滥也相伴而来,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小。教育的开放性使得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难于被一个特定的群体所控制。因而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教育作为统治工具的功用大大减小。与此同时,其他教育作用并未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或利用,这造成了教育整体作用的降低,减弱了教育影响力。

2.部分教师道德水平降低与角色“妖魔化”

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教师品德具有极高的要求。孔子认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通过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良好的品德是其进行教育的基础,而且,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所拥有的品德应该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这种高尚的品德既是个体成为教师的首要条件,也是持续教师一生的要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也是社会的行为典范。教师在道德上的示范力,增强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个体身上,现代化的过程表现为个体不断理性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逐渐由“圣人”向“常人”回归,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多元文化观念以及各种诱惑,给教师道德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教师放松了警惕,对于道德修养有所忽视,从而没有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做出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此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播媒介也在飞速发展着,“在当前的大众媒体中,教师形象的负面报道日益增多,甚至有被妖魔化的趋势”。上述情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的正面社会影响。

(二)教师教育权威消解的原因

教师的教育权威主要是依附于特定的师生关系而存在的,特定师生关系的瓦解会造成一定教师教育权威的消解。因此,教师教育权威的消解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

1.现代民主等思想观念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冲击

民主思想是近代西方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将其引入我国,成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民主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个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具体到教育活动中,民主思想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性。

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与此相悖的,它是“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向人格隶属关系之上的,在外力的威慑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缺乏应有的主体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民主思想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力量也越来越大,原有的师生关系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可以说,现代民主等思想观念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传统师生关系逐渐失去其社会文化基础

不同的社会类型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一种“老年文化”,老年人由于受到最大的尊敬、拥有最高的权威,因而在年轻人的教育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控制性特征,“年轻一代的全部社会化都是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文化,在这种文化类型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需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中学习,前辈并非年轻人的楷模。后喻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文化传递的方式与前喻文化相反,其基本模式是“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对青年一代进行控制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重视对教师无条件的尊重,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这明显是基于前喻文化所建立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逐渐为并喻文化甚至是后喻文化所主导。在这种情形下,基于前喻文化形成的传统教育位置关系也就逐渐失去了其社会文化基础。

(三)教师个人权威消解的原因

教师个人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在知识技能的影响下形成的权威。从知识技能出发,影响教师个人权威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导知识性质,二是知识传播方式。

1.社会主导知识性质由人伦型向技术型转化

社会主导知识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每一种知识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社会发展的知识类型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人伦型的知识占据着主导地位,该种知识的旨向是“讲求道德伦理,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这种知识非常注重社会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它需要人们通过身心整体的全部功能去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这种状况下,由于教师早于学生接受并体验知识,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扮演着一种知识“先知者”的角色。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主导知识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当前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技术性知识。对于这种知识而言,更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种知识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相伴而来的,这种知识需要人们具有快速地理解与接受能力。显然,年轻一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相对于年轻一代,较为年长的教师成为知识的“后知者”。从“先知者”到“后知者”角色的转化,无疑极大削弱了教师的个人权威。

2.知识传播方式多元化

在传统社会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的。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即为知识的代表,也基本上成为其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除了教师的教授,学生很难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特定的知识。知识传递方式的单一化所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教师就没有知识的传承。

现代社会的到来使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传递的方式方法。而且,一些知识传播媒介具有较好的人机互动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在知识传播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不再必须师从某一个人,因此“教师将不再成为学生单一知识源和主宰知识分配的权威”。可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这一角色的丧失,无疑削弱了教师的权威。

二、教师权威重塑的对策

按照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探析,我们同样从教师社会权威、教师教育权威以及教师个人权威这三个方面探讨教师权威的重塑对策。

(一)教师社会权威重塑的对策

提高教师的社会权威,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根据教师的行业性质以及职业特征,我们认为,教师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予以提高。

1.全面认识并挖掘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众所周知,教育兼有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自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其功利价值的利用,但是对人文价值却日益冷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整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在重视教育功利价值的基础上挖掘教育人文价值,促进教育人文作用的发挥,从而提升教育的整体作用。在教育的功能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功能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被发现”的历程,最初,人们仅仅注意到教育的政治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了其他功能,如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教育功能增多对于教育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教育的功能,并理性对待。

2.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

教师在增强自身力量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内外兼修”的基本思路。从内部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由历史发展来看,教师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主要是由教师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社会影响力,教师应该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从外部讲,教师应该推动其专业组织的建立。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对教师问题的不真实报道,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除了依靠国家相关的法律条文外,还必须依靠教師专业组织的力量”。之所以依靠教师专业组织,是由于专业组织可以有效地联合教师,形成巨大的组织力量。在当前的社会中,教师专业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教师群体的影响,增强教师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推动其专业组织的建立。

(二)教师教育权威重塑的对策

重塑教师的教育权威,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阶段的师生关系。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变化,在新课改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下,传统的教师权威已不合时宜。真正的教师权威源于教师对真理和真善美的追求所衍生出来的教育影响力,教师会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自由,最终自然滋生出真正的教师权威。因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重塑新型教师权威的重要方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教师应该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充分尊重这—现实,以此作为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发声需要平台与环境,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发声营造宽松的氛围。

2.教师须不断适应教育的时代变化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仅仅是应对当前社会的直接措施。从根本上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断适应教育的时代变化。教师在适应教育的时代变化时,一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教育变化持正确的态度。教育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是—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秉持正确的态度,积极接受而非消极抵抗。第二,准确把握教育变化的实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现象纷繁复杂,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看到的现象,要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教育变化的特征,把握其实质。第三,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归根结底是行为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的时代变化,教师需要根据发展状况,调整个人的行为。

(三)教师个人权威重塑的对策

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知识以及其在知识传递中的角色对教师个人权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其个人权威。

1.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知识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的知识掌握水平影响着其声望。在终身学习态度的引领下,教师可以不断地吸收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成为学生心目中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当前社会,教师重塑其权威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还需要生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终身学习态度的引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活动生产出一些个人性、情境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赋予教师人格化的知识权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收获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与生产,终身学习态度的树立也是一种知识理念的表达,这意味着,在教师心目中知识是值得尊重与热爱的。教师对于知识的尊重与热爱之情会在无形中获得學生的敬重。

2.教师应该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那么他迟早会被社会所抛弃,相关方面的权威势必荡然无存。教师如何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学会生存》一书的相关论述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关的启示。对于教师的职责变化,《学会生存》这样说道:“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应该有三个“学会”:一是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自我思考;二是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学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习得。

综上可知,教师权威的消解并非一种力量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整个社会、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师个体,都需要积极地努力,有所作为,促进教师权威的重塑。

责任编辑 李敏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