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达生
摘 要 没有诵读,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对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便无法实现,作文水平更无从提高。因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重视诵读教学,让诵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插上双翅吧!
关键词 体验;感悟;陶冶;提高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208-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的研究上比以前重多了,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其还说:“白话和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面对目前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要扭转这一被困的局面,必须下大力气革除语文教学上指导过头的包讲包评现象,注重本色阅读即诵读。
一、诵读能让读者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诵读,有人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背别人写的文章。也有人认为: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两种定义都说明了诵读活动是读者自身向信息载体的文字符号的一种探求。人类自有了文字,自身探求就开始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理解是诵读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离开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只是听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的。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尤其是对紫藤萝花的衰败和繁茂的精彩语段,让其背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切地感悟到:面对亲人的不幸离去,作者借紫藤萝抒发襟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灵相契合。”由此可见,要使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撞击出火花,诵读是必须的。
二、诵读能快速地提高学生语流语感的能力
诵读是一种放声的朗读,是通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動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诵读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另外,诵读还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感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领悟作品情感、品味语言魅力、再现作品形象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重在诵读训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在语流、语感中的作用。
三、诵读能增长学生心智,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
散文、诗文的语言总是充满睿智、充满情感的。当我们在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诵读,读书变成了讲书,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和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歌讲解的支离破碎时,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让学生自己诵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声音,入情入境地读,以达心与心的相通。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刻领会到: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则会因此而怨天尤人。面对逆境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因此学生从本诗中触摸到了作者那颗坚强不屈的高贵心灵。由此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四、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在教学中,对课本中的古诗文,要求学生有情感的熟练背诵。对于现代文,我挑选优美精彩的语句段,要求学生背诵。平时还要求学生从课外摘抄优美语句段进行背诵。反复地诵读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脱口成章,这是诵读积累的结果。在作文批改中,我发现要求学生诵读的精彩句子,背诵过的时文、美文,在学生的作文中会被自然的引用或仿写。如学过了《夏感》一文,学生在作文《秋天》一文中写到:秋天,田野里那挑着雪球般的棉桃,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树上缀满枝头,红透了脸的山楂、苹果……无不预示着秋天的希望——成熟、收获。在写作文《十四岁的天空》一文时,好多同学模仿《夏感》一文的组材方式,用小标题组材:十四岁的天空是多梦的;十四岁的天空是紧张、繁忙的;十四岁的天空是酸涩、甜蜜的;我喜爱十四岁的年龄,更喜爱这十四岁的天空。
参加语文教材编写的教育专家曾说:如果让每位学生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初中三年结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都能背诵,那么,学生对中考、高考的作文就不愁得高分了。语文教师也不愁学生写不出好文章了。孔子当年的那种教学手段——吟诵,已过两千多年了,再过两千年对语文教学也不过时。
总之,诵读是理解文本、形成语流、语感的基础,是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把诵读当作重头戏。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浅谈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
[2]张明.小议初中语文诵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