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玲
摘要:低年级的写话是中高年级写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爱写和不会写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因为学生观察、表达或是想象能力不够,而是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写话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写话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兴趣培养;插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7-0043-01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重在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欲望,进而慢慢过渡到“我要写”。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思维,真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话会写。下面我将针对本班的实际和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低年级看图写话的看法。
1.挖掘资源,活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课文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一年级新教材,图文并茂,书本中的情境图更是别出心裁,充满童趣,它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看图写话不可缺少的好材料。因此,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后半学期,我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给每幅插图配上一句话,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开始时,有些学生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图的内容,慢慢的能用几句话来描述图中的情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学生看着图片,如身临其境,印象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就抓契机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接着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欲望。
2.利用插图,落实看图、说话、写话
看图写话,看图是关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时容易“目无章法”,乱了顺序,没有主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当拿到一幅图,通常是从整体到局部地看,也就是要先大致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按一定顺序局部地看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先整体看图,说说图中是什么季节,接着让学生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顺序仔细看图,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说好每一句完整的话。最后,指导学生在分句练说的基础上,出示填空:春天来了,天气( ),小草( ),树叶( ),草地上开满了( ),河水( ),小鱼儿在水中( )”指导学生根据填空连起来说。这样练下去,学生的观察就有序了,只有按一定的顺序看,才能表达得有条理。看图写话训练贵在坚持,只要我们从低年级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写话能力,相信学生会爱上写话的。
3.利用资源,教给方法,让学生有话会写
一年级的学生,在看图说话、写话时,对一句一句的对话比较容易掌握,而要写一段有头有尾的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将图中的景物用一段话写出来。单副图说得很丰富,连在一起就乱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既简单,又能完整表达图画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3.1 练说后填空式。如说话内容:《春天到了》先看图说,再自由填空写——“( )到了,( )发芽了,柳树也吐出了( )。各种各样的( )也开了,( )从南方飞回来,捎来春的消息。( )也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 )真美啊,我爱( )!让学生习惯一种模式,直到自己会写。
3.2 仿写式。比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仿照《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文段落的句式,写一写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可以是小壁虎向松鼠借尾巴,小壁虎向孔雀借尾巴,小壁虎向猴子借尾巴等等,这样的仿写,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也使孩子们有了成就感,从而对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
3.3 考試式。二年级时,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时老师不作任何提示,只作要求,也就是看图说话的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看、想、说、听、写。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锻炼,对于老师来说,通过这样的练写,能对学生整体的写话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3.4 “每日一句”式。每天写一句比较具体完整的话。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经历的;当然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这个比日记简单,但长期这样练写下去,80%以上的学生都不止写一句话,而发展成为对一天生活的简单记录和对事物的看法。
总之,低年级的看图写话,通过细心地观察、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几个环节的训练,孩子们都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小着眼,千万别贪大贪长。我们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教学中我在不断地总结,大胆地尝试,但“看图写话教学路漫漫”,我愿和大家一起“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