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基”“四能”的教学设计

2018-09-25 10:40余庆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四能四基教学设计

余庆纯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提出“四基”“四能”,为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四基”、培育“四能”,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四基”;“四能”;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11361027,No.1127104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4A030313625);广东省教育厅省级重大项目(自然科学类)(No.2014KZDXM055);五邑大学2016年省级(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类项目(No.2016SFKS_40,YJS-SFKC-16-01);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DJX20160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1].

宋乃庆教授称:“‘四基是对‘双基的继承和超越,基本活动经验获得了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了新课程对能力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2]“四基”是相輔相成、和谐统一、螺旋递进的关系,是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的有机体[3].“四能”是在“两能”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的基础[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四基”,培育“四能”?笔者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分析与准备

(一)教材分析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2节[4].本章以“圆”为主线,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也为高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运用十分广泛,教材中以探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的位置关系”的实例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初三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已掌握了圆的有关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知识,经历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断方法.

2.认知困难

初三学生普遍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乏跨学科学习的体验.初步探究时,学生可能会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标准产生困惑;在探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存在认知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理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断方法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和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将“长河落日”的生活问题抽象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问题,培养几何直观;进一步经历动手探究、类比归纳,积累“做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理性精神,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与用具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圆形卡纸、白纸、直尺、PPT、几何画板.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引入八年级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的图片,回顾诗中描绘边塞壮美绮丽的自然意境.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落日的景色吗?能否将“长河落日”的生活场景转化成熟悉的数学几何图形呢?

生:将“长河”看成“一条直线”,将“落日”看成“一个圆”.

师:随着“落日”西下,“长河落日”的位置关系能转化成什么数学问题呢?你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师: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呢?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探究的求知欲.

(二)引入课题、学生探究

探究1:在白纸上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移动圆形卡纸,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探究2:固定圆形卡纸,在白纸上画出多条直线,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小组合作,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师: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呢?

生:3种位置关系,按公共点的个数来分类.

师:不同位置关系分别有几个公共点?

生:分别有0个、1个、2个公共点.

师:如何给这样的分类“起名字”呢?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探究、小组讨论,经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层层设问,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为后面的抽象概括做铺垫.

(三)抽象概括、讲解新知

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4]: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离.

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作圆的切线,这个点叫作切点.

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作圆的割线.

(四)数形结合、知识迁移

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断方法,类比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师: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成判断圆心到点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那么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成什么?

生: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

师:很好!如何描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呢?

生:(思考)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垂线段最短,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学生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为知识“生长点”,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进行合情推理.然而如何刻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数学中“连接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5]”的知识点,从而认清该问题的本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类讨论.

师:设圆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在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中,d与r有什么大小关系呢?

生:相离时,d>r;相切时,d=r;相交时,d

师:根据d与r的大小关系,反过来,能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生:d>r时,直线与圆相离;d=r时,直线与圆相切;d

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直线与圆相离d>r,

直线与圆相切d=r,

直线与圆相交d

設计意图:通过探究,实现几何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例1圆的直径为13 cm,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分别是:① 4.5 cm;② 6.5 cm;③ 8 cm.分别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个公共点?

变式1圆的直径为13 cm,若一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范围?

变式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A为直角,AB=12 cm,AC=5 cm.若以点A为圆心,判断下列半径为r的圆与B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① r=2 cm;② r=6013 cm;③ r=5 cm.

设计意图:基础题和变式题相结合,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圆的半径r的不同角度进行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归纳填表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2.布置作业

① (客观题)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P101第1、2题[4].

② (开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例(PPT展示).在生活中,同学们找找类似的实例并对其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下节课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布置客观题和开放题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育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之美,增强应用意识.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和生活中落日的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直观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动态变化,使得问题情境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探究、类比归纳,积累“做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方法.最后,布置作业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方面,以客观题巩固新知,更好地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等基础知识;一方面,以开放题呼应开头,激发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之美,增强应用意识.本堂课基于落实“四基”,培育“四能”的理念,在“双基”基础上突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在“双能”之上注重对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育,突出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唐彩斌,朱黎生,杨慧娟.“四基”“四能”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宋乃庆教授访谈录[J].小学数学(数学版),2012(z1):11-13.

[3]曾峥,杨豫晖,武金艳.数学“四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8.

[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

Wingdings^B@ 数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

Wingdings^B@ 数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四能四基教学设计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 “四能” 的途径
积极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四基”发展
求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