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卫军
摘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等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这一核心素养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尊重语文课程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说话训练、拓展性活动等多个领域进行有机渗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情趣;主体情感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的同时担负着“传道立人”之重任。这应该引起每位语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诚然,各学科都有传承文化、培育审美情趣的功能和任务,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等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约束,大大淡化或错化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认知而忽略了情感,课堂中往往以教师的讲解分析取代学生自己的感悟体验,以所谓的“标准答案”钳制学生的思考创新。这是一种典型的“师本”知识传递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明显与现代倡导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格格不入,亟须加大力度进行深入改革。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体,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提升人文修养,教学不再是理论上的构想,而要逐步转化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思索,就审美情趣培养问题谈点体会,以求教于诸行家。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耗时最长,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最重要的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感情真挚、文质兼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各种技能解决问题,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方法很简单,主要靠“说教”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会导致小学生缺乏共鸣,兴趣索然。
阅读审美理论告诉我们:欣赏的主体与作品沟通过程中主要诉诸感情,一般不动用或很少动用理性。可见,主体情感在阅读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情感的引发就来自于课文的动情基点,阅读教学就应由此切入并予以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了这样的体会: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设法将自己当成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感悟作品的情感。或创设情境,激情渲染;或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或吟咏诵读,内化感受……想方设法深入体会其中的动情之处,让学生主动亲近教材,感受景物之美与作者的欢乐,学习主人翁的顽强与自信,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爱憎观、价值观,激发探索宇宙万物、畅游心灵殿堂的浓厚兴趣,构建属于自己的“情感家园”,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气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原本诗人要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夜郎地区,而在半路中意外接到赦免令,竟然可以马上返回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再通过对“彩云”“千里”“一日返”“輕舟”“过”等词语的揣摩和理解,反复咏吟诗句,进一步体会此诗空灵飞动的意境和喜悦畅快的心情。这对培养小学生豁达、开阔的胸襟和情怀可谓是润物细无声。相反,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学了《生命生命》,就让学生说如何热爱生命;学了《慈母情深》,就让学生说如何热爱母亲;学了《梦想的力量》,就让学生谈自己的梦想……这种明显带有思品课标签的说教,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言不由衷,更不必说融于血脉。实践证明: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尊重语文课程的“地位”,必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和“在真实语言运用情景中”达成。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阅读教学是情感的输入和积累,那么写作教学则更多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反映和证实。从写作理论分析,学生的写作活动过程其实就是“感知—加工—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