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摘要:以薛法根老师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跟随教学的进程,善于抓住“用”的契机,将语用实践与文本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巧妙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运用;语用能力;契机
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核心价值之一。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能够努力达到“教得准、学得透、用得活”的境界,就必须聚焦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而笔者在观摩薛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发现整课堂正是聚焦于以上两个方面。而其中,关于语言的运用,薛老师能够根据教学的进程,善于抓住“用”的契机,将语用实践与文本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巧妙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带给听课者很多有益的学习启示。下面,撷取薛老师教学中的几则精彩片段,谈一谈笔者的学习所获。
【片段1】
师:十只到十二只羊大概就是这么大的体积。你们觉得是大还是小?
生:(齐)大!
师:可是经过作者一写,就变小了。你来读——
生: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
师:大还是小?
生:小了,一用上“也只有……吧”这个句式,就变小了。
师:再往下读,变得更小一些。
生: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师:大还是小?
生:“却有”说明人很多,筏子就显得更小了。
师:再往下读,还能变得更小。
生: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师:这句又是怎么变得更小的?
生:“而且”“还”,说明麻袋里的货物很重、很沉,这个筏子承受不住,就显得筏子更小了。
师:“也只有”,大筏子变小了;“却有”,人一多筏子就显小;“而且”“还”,货一重,筏子就显得更小了。这就是语言的魔力!考一考你,假如你每个月有 5000元钱,觉得多还是少?
生:多!
师:你有本事变少吗?
生:我每个月也只有 5000 块钱吧(众笑),却要养活一家人(师插话:真不容易),而且每个月还要还 2000 块钱的债。(师插话:一下子变穷了)
怎样将本来表达很“大”的筏子写小呢?这一话题的切入,一方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句子,让学生从中发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秘密,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感受筏子之小,为下文体会艄公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伏笔。体悟的过程,让学生知法的同时,言与意也一并兼得。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法做进一步的内化,即:你有什么本事能让每个月5000块钱变少,这正是对文本方法的活学活用,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在课内迁移学到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四两拨千斤。这样的一“用”,体现教师对课堂语言运用契机的重视和把握,也体现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时刻关注和用心。学以致用,灵活智慧,这一片段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课堂语用实践的即时性特点。
【片段2】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師:哪几个词让你对艄公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生:专心致志、小心、大胆。
师:小心的人,不够大胆;大胆的人,不太小心。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请看(指着板书),黄河复杂的水势,艄公小心地注视,发现了——(生读词)激流、漩涡、暗礁、巨浪。怎么办呢?(指着学生)艄公,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请用一个动词,化解这些危险。
生1:越过巨浪(师插话:勇敢),避开漩涡(师插话:机敏),绕过暗礁(师插话:智慧),躲过激流(师插话:镇静)。
生2:逃过巨浪(众笑,师插话:胆小)。冲过巨浪(师插话:这叫勇敢),避开漩涡,绕过暗礁,顺着激流(师插话:这叫智慧)。
师:请你连贯地说一遍,用上“时而……时而……”。
生3: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势,时而冲过巨浪,时而避开漩涡,时而绕过暗礁,时而顺着激流,大胆地破浪前行。(掌声)
学生的语言需要磨砺。艄公面对黄河的水势,发现“激流、漩涡、暗礁、巨浪”。教师引导学生用合适的动词来化解这些危险,这正是学生语言运用实践的好时机。在对词语进行搭配运用后,再让学生练习连贯地说一段话,体现了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梯度性。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这一片段的教学,在让学生进行表达实践时,其本身也让学生对艄公这一人物有了形象的感知,增进其对人物特点的感性了解,真切地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在表达运用的同时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结合文本特点,寻找合适的语用切入点,既让学生思维高度投入,兴趣盎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以上片段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当然,这背后反映了教师无处不在的“用”的意识,在运用中学会运用,这是语文教学需时刻关注的要点。
【片段3】
师:艄公凭着什么才成为黄河的主人?
生: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我们学生凭着什么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勤奋、刻苦、独立自主、虚心好学、善于思考、坚持不懈、自觉自律、自信、不断地钻研……
师:请你将这些词语组成“______和 ______”的词组来表达。注意,前后两个词之间要有关联,或者相近,或者相对,或者相连。然后仿照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句式,写一写:我们凭着____ 和____,____ 和____,战胜了(克服了、解决了)___,在 ______,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1:我们凭着勤奋和刻苦,好学和善问,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掌声)
生2:我们凭着勤学苦练和好学善思,坚持不懈和独立思考,解开了一道道难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成为学习的主人。(掌声)
生3:我们凭着笨鸟先飞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漫求学路上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登上了一个个高峰,终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掌声)
这是这一课教学的最后一个板块,我们由此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语用表达的实践意识。对于文本表达的句式进行迁移,不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需要注意词语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规定的轨道上做思维的自由体操,体现语用的规范与严谨。同时,也让学生从“他人”——艄公身上读到自己,从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联系到自己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语文的方式,实现个人正确观念的体认,既进行了句式、词语的表达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又加深了对主人公的理解,促进了自我认识的提高。
薛法根老师认为,真实的学习经历,必定带来学习的改变。同样,善于抓住课堂“用”的契机,也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薛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语用能力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中我们还应作哪些更深刻的思考呢?
(责任编辑: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