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平
[摘 要]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是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可以让课堂绽放精彩。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成性资源;错误型资源;质疑型资源;智慧火花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82-01
叶澜曾经说过:“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的处理方式决定的。”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是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呢?
一、利用错误型资源,实现知能转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我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结合教材中的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在短暂的思考后,有学生表示同意上述说法,原因是中国政府强迫英国商人缴出财产,破坏了英国的自由贸易原则。这种看法多少让我意外,但这种错误一经利用,却可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要求小组对这一说法加以讨论。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英国的鸦片贸易在中国是不正当贸易,中国打击不合法的贸易是正当正义行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故意把“鸦片”偷换概念成“财产”,以此掩盖战争侵略本质。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工業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对外扩展寻找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潜在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是列强掠夺的目标。至此,课堂“化腐朽为神奇”,促进了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利用质疑型资源,拓展升华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认知等方面尚有不足,从而导致他们对文本、教师的讲解产生不一致的见解,进而产生大量困惑或疑问。我们对学生的疑问是置之不理,还是将其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将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在教学《甲午战争》一课中甲午战争的影响时,我在PPT上呈现下列两则材料,要求学生回答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材料二 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梁启超:“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赔二百兆以后始也。”
学生据此得出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引发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此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而前面在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时,其中提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两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吗?”该生的质疑多少让我有点意外,但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市场、劳动力以及清政府为支付大量的赔款采取的政策等方面去讨论分析,得出甲午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最后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印证了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由此把课堂推向高潮,赢得了满堂喝彩。
三、捕捉智慧火花,生成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在很多时候, 尤其是当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时, 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努力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 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胆略, 鼓励学生探究, 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的课程资源, 并不失时机地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 使这些鲜活的质疑型课程资源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如在认知“冷战”概念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冷战”的形成是美苏之间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那么教材中“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说法,有失偏颇。我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生大加赞赏,并因势利导地提出:“既然美苏双方都有责任,那么,怎样重新界定这一概念呢?”话音刚落,学习小组自发组织讨论,合作探究,最后得出了“冷战”是“美苏双方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这一突破了教材的全新观点,让人兴奋不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只要我们慧眼识金、果断捕捉,就能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