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生物学作为高考必备的一门科目,它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生物学在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学与物理化学比较来说是相对简单的一门科目,但是要想学好高中生物,不仅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努力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有一个好的思考能力,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掌握生物学。那么也就是说对在高中生物学益智课堂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高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益智课堂、思考力培养、实践研究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中学生更好的接受生物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一些有关生物知识的益智课堂,从而帮助高中生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训练高中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帮助高中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他們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力的现状分析
新时期,全社会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想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他们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固定的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大多数是满堂灌的形式,这种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的思考力对于教师而言不重要,教师一般看重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高考是改变学生命运的考试,因此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会比较重视。生物学作为高考必考的一门科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多的是给学生传授固定的知识,他们大多按照固定教材传授知识,这种课堂是被动的,缺乏生机的。而思考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思考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一般忽略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大多把学生看作被动学习的主体,这对学生来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不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通过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的思考能力会逐渐降低,这是一种不好的发展趋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考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生物益智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实践方式
(一)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生物学,它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验的学科,很多生物学知识需要进行各种实验才能得出相关的结论,但是很多高中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选择忽略掉实验过程,只是教师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述来让学生进行理解知识,这种方式枯燥乏味,而且学生接受的也比较慢。因此,要进行高中生物益智课堂的进行,高中教师就必须要多开展各种教学实验,通过真正的实验帮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他们的思考能力才能被逐渐培养起来。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案例分析,生物学是比较有趣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有趣的案例分析来进行,通过各种实验案例让学生可以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实验结果发生的原理,动手动脑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能力训练
学生要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他们就需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在问题面前学生才会激发思考问题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进行益智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设置一些与他们实力相关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去引导学生跟着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就比如在进行孟德尔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就可以让学生先用纯种高茎豌豆做父本,短茎豌豆做母本的杂交实验,让学生去探讨子一代的情况。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根据问题去说出自己对于答案的看法,这个时候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他们就可能会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会说子一代是好的,也有的会说是矮的,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就会互相进行争辩和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在给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继续进行提问并解答,问学生将子一代进行自交又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时候学生又会重新思考,发散思维。以此类推,一堂课学生通过对多个问题的思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三)在实际练习操作中强化学生思考能力
生物课堂是十分有趣的课堂,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训练,在课后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练习操作对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用的。培养学生做练习的时候的快速浏览题目的能力,通过快速浏览然后归纳问题,进行相关问题信息的整理,长期进行类似的训练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的活跃。
为了更好的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益智课堂实验,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于生物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燕.案例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1).
[2]刘军鹏.生理实验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M].甘肃科技,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