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虽仅留下六首作品,但每首都是民族音乐珍贵的遗产。由于阿炳的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听松》广为流传,所以研究者甚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便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赵砚臣先生。赵老师在二胡演奏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对于阿炳二胡演奏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潜心研究。早在1993年11月,在无锡举行的“华彦钧(阿炳)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其发言《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便深入透彻地剖析了阿炳二胡演奏艺术风格。尤其是文中指出当年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时,阿炳演奏《寒春风曲》遗漏了两个音,并通过科学而合乎逻辑的论证补上了被遗漏的两个音符,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和称赞。此文还被《中国音乐学》及台湾杂志转载,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关注。
赵老师数十年来坚持聆听、记录阿炳的实况录音,并将唱片放慢,仔细推敲研究和演奏,分别对阿炳演奏的三首二胡曲重新记谱并修订弓指法。笔者有幸多次拜访和求教于赵老师,有感于斯,希望通过赵老师对于阿炳三首二胡曲的美学信息诠释这一角度,使演奏者从理论上更清晰地了解阿炳的演奏手法及其特点,在演奏过程中更加贴近阿炳本人的演奏风格。
一、关于《二泉映月》
目前《二泉映月》的乐谱是杨荫浏先生在1950年为阿炳录音之后记录整理的,由储师竹和黎松寿先生订弓指法。全曲包含了锡剧的音乐、江南音乐、广东音乐、苏南民歌等多种民间音乐素材,4/4拍贯穿始终,旋律发展手法是我国民间音乐典型的“鱼咬尾”形式:即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断,极具特点。如:
如:
二、旋律特点
赵老师在原曲式结构基础上,从二胡演奏把位的角度将全曲重新划分为三部分:第一把位旋律、第二把位旋律和高
把位旋律。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一把位旋律:乐曲的开始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前
五个音符和第一句
前五个音符几乎包含了演奏全曲的全部信息,并且浓缩
了阿炳的演奏特点,因而在全曲占有重要的地位。
1.速度信息:阿炳演奏的速度是?筮=48-58,全曲演奏了六分多钟。这几个音奠定了全曲开始的速度,四个均匀的十六分音符为一拍,后面的2音为两拍。结合当前人们的听觉习惯可适当放慢,演奏到7分钟左右较为合适。赵砚臣认为,开头的6音是阿炳录音时,食指在弦上按着,当拉弓时,手指迅速抬起来而不经意带出来的。如果此音占用时值,就会把全曲的节奏打乱,画蛇添足。可以有两种演奏方案:一是演奏时,食指按6音迅速离开弦。二是去掉此音不演奏。
另外,阿炳运弓里有很多棱角和重音,一句之内的力度变化往往幅度较大,演奏速度适中或偏快些,更符合阿炳的音乐风格。尤其是全曲最高音的位置,若按照原速演奏甚至稍往前赶则更显苍劲,挺拔,如: ;2.重音信息:重音分為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节拍重音即每小节第一个音,在强拍位置上。节奏重音则是弱位置上需要强奏的音。阿炳本人演奏的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都很突出,而且节奏重音多落在节拍的弱音位置上,与我们民族语言的词节奏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型密切相关。阿炳精通各类民间打击乐,他的作品里打击乐节奏型的痕迹明显,如琵琶曲《龙船》,从始至终贯穿着打击乐节奏型,《二泉映月》也不例外。运用节奏重音来模仿民间打击乐的效果是阿炳演奏的精髓所在,
如下例运用了多个重音:
民族器乐的节奏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包括轻与重、虚与实、动与静、抑与扬等等。用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型“康才康”能够极好地说明这种关系。“康”代表锣的声音,属于阴、静、抑;“才”代表钹的声音,属于阳、动、扬,虽然在弱拍位置上却是强奏,从而构成节奏重音。最后再解决到“康”,体现出民族打击乐节奏型特点。如阿炳演奏的前五个音可以理解为民族打击乐“康才一才 康 昂昂”的律动。如:
又如:三个6音的位置都是重音,尤其后两个拉弓位置,形象地模仿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型。如果缺少重音,就缺少了阿炳精神。赵老师认为,演奏中如果节拍重音鲜明,板的感觉会更稳定;若节奏重音鲜明,音乐就会非常有动感。这才真正体现了“有板有眼”的本质内涵。
3.语音学信息:开头五个音符体现了语音学里的声调与滑音的联系。民族语言的四声声调决定着音乐风格,如三声调值的音符相当于回转滑音,四声调值的音符相当于下滑音,二声调值的音符相当于上滑音。
《二泉映月》的前五个音只突出了最后一个3音,并做回滑音处理,即汉字里的三声字,是“米”的发音。演奏时,回滑音速度要快,表肯定的作用,而且此音为节奏重音。在语音学上,5643这四个音符与汉语里的四字成语的词重音格式相对应,如:“艰苦奋斗”的四音节格式为中、轻、中、重。节奏重音如出一辙,即最后一音为节奏重音。
4.律动信息:最后一个两拍的2音,体现了《二泉映月》整体的内在韵律。用打击乐节奏可以记谱为:“康 昂昂”。乐曲的每一句两拍尾音,几乎都是这样的律动。如:
又如:
乐曲的律动是通过波浪弓技巧体现出来的。另外,全曲在第30、68、79小节处律动为:康才才才。
律动是乐曲的脉搏,演奏时若律动不鲜明,则艺术表现缺乏活力。
5.气口信息:2音后面需要有一个小气口来换气,方法是将弓子提起来,或将右手松开。总之,让弓毛离开弦,便于换气和重起。
(二)第二把位旋律:
第二把位旋律只包括一句,但很重要。
这里同样可以看出民间打击乐思维对阿炳作品的影响。第二小节第二拍开始,就如同锣鼓经“康才一才 康才才|康才一才 康- ”。这个节奏型极好地体现出“阴阳相推”的弓序关系,阿炳演奏2音上的装饰音如同语音里的四声声调,加花和节奏重音都在拉弓位置上,更符合民族音乐里的节奏重
音特点。
(三)高把位旋律:包括第三把位及更高把位的旋律。在弓法运用方面,赵砚臣老师通过放慢聆听和反复研究阿炳本人的演奏录音,结合杨荫浏先生的记谱,将变奏的弓法重新记录并作对比。此部分音区较高,旋律基本相同,而弓法、力度却不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美学理念。本文列举三句具有代表性的乐句,如下:
三、关于《二泉映月》的演奏技法分析
赵老师常说:“阿炳的演奏格调很高。虽博采众长,但已经突破了音乐材料的局限性,变成阿炳个性的东西。”仅就演奏技巧而言,如同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一样,不经过一个模仿学习阶段一定学不好。笔者在赵老师对阿炳二胡演奏技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演奏经验来阐述阿炳的右手运弓和左手润腔技巧,以便更加贴近他本人的演奏风格。
(一)右手运弓信息
阿炳的右手运弓非常扎实,包括换弓、短弓、波弓、抖弓、垫弓、切分弓等。他本人演奏的《二泉映月》时而苍劲有力,时而空灵飘逸。虽然录音效果欠佳,但依然能够感觉得到他精湛的演奏功力和卓越的演奏艺术。那么,如何演奏出更贴近阿炳的音色呢?
首先,右手的换弓技巧是阿炳演奏技巧里较难的部分。阿炳的换弓推拉弓都有音头,并且以分弓为主,其换弓的音头是方的而不是圆的。由于阿炳演奏的内弦是老弦,外弦是中弦,比现代二胡弦粗且张力更大。因此,阿炳的演奏手腕运用较少,这也是阿炳演奏的音色格外苍劲挺拔的主要原因。另外,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每逢两拍的二分音符都运用了波弓这一技巧,将运弓轻重做了有规律的变化,如上文提到的 康 昂昂,有起有伏,使曲调更加生动。
第二,运用赵砚臣老师首创的“以重力要素为核心的训练方法”来演奏,与阿炳演奏风格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力运弓”是指在演奏过程中,将弓子和人体有关部位的自然重力作用在琴弦和琴筒上,通过弓压和弓速很好的结合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二胡演奏重力运弓的三种贴弦方法是:1.只用弓杆的自重;2.弓杆的重量加上一点控制力;3.弓杆控制力再加臂的重量。第一种方法音色较亮;第二种音色较扎实;第三种音色更加苍劲、艰涩、挺拔。在阿炳的演奏中,第一和第三种音色的变化运用较多,力度起伏较大。换弓的时候如果不用手腕而是横着换弓,推拉弓痕迹就会更明显。这个换弓的痕迹恰恰就是语音学里字的辅音,而阿炳的每个换弓几乎都是用辅音和元音相拼而成。其中有两处例外,
第一处:
开始 1 用拉弓,61换到推弓的时候听不出阿炳换弓的痕迹,因为推弓是用重力运弓的第一种方法演奏的,很弱很柔。
第二处:
其中,第一拍也是用上述方法演奏的, 换弓没有痕迹。阿炳在演奏中多次运用重力运弓的方法,不仅音色变化丰富,强弱变化幅度也非常大。弱奏时运用弓杆的自重,即重力运弓的第一种弓法,显得空灵、飘逸;强奏时运用第三种弓
法,会显得艰涩、挺拔、神完气足、力透纸背。因此,三种重力
运弓的音色运用,对于抓住阿炳演奏特色非常重要。
第三,阿炳的短音很有特点。如上例将第一个音符5阿炳换把时左手一指轻轻一点找音用,弓子用的非常短。左手按音的同时,右手迅速松开,发音很短,特别生動。
第四,全曲音区最高的部分,为使音乐铿锵有力,运用了垫弓这一技巧,改变了原来的运弓顺序,演奏效果极富戏曲韵味。
如:
第五,颤弓。颤弓用的是重力运弓的第一种音色,快而不强,也不需要渐强。如同蜂鸟采蜜,看似停在空中,实质上是翅膀振动太快。这样的力很集中。
2.左手润腔信息:
中国民族弦乐器最大的魅力是声腔化,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模仿唱腔的手法运用了很多,左手的装饰音都是润腔,韵味浓厚。
首先,滑音的运用很讲究。
如:
第二小节的两个滑音都是5到3,都运用了垫指滑音,但两者的时值有区别。第一个5到3的垫指滑音,5为主音3是语气,第二个正好相反。第一个是尾滑音,第二个是首滑音。除了垫指滑音中表语气的几处之外,大部分上下滑音都是直
来直去,充分体现出阳刚之气。
其次,阿炳的揉弦是压揉,压的很浅,幅度小,速度较快,并不是揉弦,而且很多音没有压揉。其中1和5压揉较多,3和6偶尔揉,其他音符很少压揉。压揉的运用与其说是美化音符,不如说是强调音符,使其更结实,起到肯定的作用。
最后,民间常用演奏技法“老虎音”也出现在《二泉映月》里。“老虎音”也叫“开花音”,京胡记谱的符号是※,是利用右手运弓的重音与左手虚按琴弦协调动作而产生的近似噪音的音响效果,左手虚按之后随即实按,右手出弓速度要快,用以突出本音的音量与力度。其特点是:音色更粗犷、苍劲,阳刚性十足。演奏时左手按弦先松后紧,一松奏出小噪音,再一紧就变为实音,如: 其中第一个是老虎音。再如: 其中两个2都是老虎音。
综上所述,赵老师对《二泉映月》的诠释,能够使演奏者更清晰地了解阿炳的演奏风格。赵砚臣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无数次聆听阿炳演奏的录音,对阿炳的研究深入透彻。但他却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这点雕虫小技算不得什么。”在与赵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被他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治学理念深深地打动。并深知,学习演奏阿炳的乐曲,不仅限于很好的继承阿炳的每一首代表作,更重要的是阿炳的演奏艺术蕴藏着许多宝贵的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精华,代表了民族器乐的高度成就。只有努力认真地继承优秀
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才能够使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创新、发扬
光大。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曹安和《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人民音乐》1977年第6期。
[2]沈洽《阿炳事考一二及其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3] 赵砚臣《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4] 茅原《阿炳美学思想试探》,《艺苑》1983年第3期。
[5] 钱铁民《阿炳与道教》,《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HB17YS058)项目名称:河北风格二胡作品的承与发展研究]
马凌云 燕山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