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兵
[摘 要]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搀扶”或“牵引”下进行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却要求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截然不同的教育要求使得初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各种不适应. 本文从学生不适应的原因着手,详细阐述了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衔接教学;适应;能力;新舊知识;逻辑推理;沟通
中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所提出的截然不同的教育要求使得初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各种不适应,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并实现平稳过渡,应该是七年级数学教师都关注的问题.
学生数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1. 课程设置难易不同
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与要求的设置上都比较简单,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在难度上大大增强,教学进度之快也是小学时期无法比拟的,很多问题的解决在课本中根本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不善动脑或懒于动脑的学生自然无法适应高要求、快节奏的数学学习而导致成绩下滑.
2. 教育教学体系上的衔接脱节
初中与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是相对独立与封闭的,自成体系的不同阶段的教学使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无法形成沟通与了解. 小学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往往会如慈母般关怀学生,很多教学活动都安排在游戏、实践、实验中,但初中教师却往往比较倾向于学生独立思考,往往会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掌握规律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是“要学生学”和“学生要学”之间最大的区别.
3. 数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在目标、方法以及评价手段上都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毕业考试相对来说在社会上受关注的程度小很多,小学数学教学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度相对也比较低,但初中生会面临广受家长、学校、社会重视的中考,初中教师也因此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目的的重大区别使得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很快便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
4. 学习环境的改变
小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往往会对新的学校、教师、同学产生生疏感,很多学生在环境的改变以及学习压力增大两方面的影响下变得沉默寡言,很多活泼开朗的小学生很快就变成了拼命苦学的沉默少年. 不仅如此,小学生在学习上一般会比较欠缺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但这偏偏是初中数学学习中所需要的,因此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感觉不适应也在预料之中.
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
1. 算术数上的衔接
初中数学开始之初就出现的有理数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已经习惯于算术数的初一新生往往不太适应,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讲清楚,这对于负数的引入来说最为关键. 初中数学在小学算术数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小学所学的算术数因为负数的引入而获得了新的名称. 小学所学的整数、分数实际上就是有理数中的非负整数和正分数.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将有理数和算术数之间的区别搞清楚.
比如,有理数都由符号和数字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数字就是算术数,这就意味着,有理数实际上比算术数只多了一个符号,如-5.6等.
2. 能力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并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学生感觉初中数学难学也往往是这个原因.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顺利过渡.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将那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实践与体会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比如,小学阶段的一些空间图形甚至计算方面的题目都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因此加深体会. 不过,在实践操作类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抑制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在实践操作类内容的教学中,应善于分析具体的内容与学生情况,并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分组实践、讨论和汇报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均得到发展.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表现出超强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新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中提升学习兴趣,锻炼解题能力. 学生在一题多解、变式等多种形式的巧妙启发下,往往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主动性.
3. 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中时期数学内容的丰富、深奥、广泛、抽象跟小学数学的直观、简单、形象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初中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论证都体现出了极强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初一新生一下子接触这些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会感觉困难. 因此,初一数学教师应该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以促进学生在类比、迁移中理解和掌握新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精巧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喜悦.
4. 逻辑推理的衔接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意识与能力,即便这时的归纳属于低层次水平. 我们对论证推理和似真推理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被称为确真推理的论证推理在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说理,不过,论证推理中所需论证的结论是已知的,发展结论并不是其强调的重点. 而不完全归纳、类比等逼近正确的似真推理虽然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并没有达到真理的程度,但能够刺激学生发现似真推理是导向创造的必经之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与发展需要似真推理的论证与探索.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虽然在心理与生理上具备不一样的特征,但初中生的生理、心理是小学阶段的延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对归纳推理与似真推理进行重点关注并落实教学,使学生的拓展思维适时得到训练,并实现逻辑推理上的衔接与过渡.
比如,小学阶段的实验几何向中学阶段的论证几何过渡就需要逻辑推理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几何内容都属于实验操作类几何,推理论证在小学几何中的运用还比较少,但初中几何对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设计并落实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推理与想象中展开探索,并获得逻辑推理的提升. 教师在逻辑推理衔接上的强化,能够将论证推理和似真推理进行更好的协调,并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衔接.
5. 沟通上的衔接
很多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这些知识初中老师会给你们讲的”类似的语言,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会有“小学里已经学过的知识我就不讲了”的话语,事实上,很多知识确实在小学里学过,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就掌握得特别牢固. 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术交流,并对中小学之间的教学衔接投入更多的关注,使中小学教师对于彼此的教学内容与大纲要求能了然于心,那么上述教学误区也就能得到有效避免了. 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真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教师应在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不应该被看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小学教师应本着学生长足发展的原则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应秉持终身育人的工作态度投入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针下紧密联系新、旧知识并顺利向初中阶段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