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段语文课程情意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2018-07-30 02:52张子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创设情境

张子娴

【摘要】情意目标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突出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然而情意目标定义抽象,难以明晰界定,从而给目标达成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在情境中感受,在对话中认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内化是情意目标设定与达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情意目标 创设情境 构建对话 体验活动

情意目标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突出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概念难以界定,评价标准模糊,许多教师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存在疑问。情意目标能否也像知识目标那样分条细化,在具体课例中又如何实现,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索。

一、情意目标达成面临的困境

1.抽象定义导致方向迷失

情意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主观性。不同的教师对这一定义存在不同的认识,且对同一篇课文的情意目标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此外,当前有关情意目标的设定与达成的相关权威论文或著作较少,理论支撑的缺失也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开展。

2.现存误区导致理解偏失

当前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三维目标是彼此孤立的,在设置教学目标或者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分项进行。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是并列的,也不是交叉的,而是一体的。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方法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的生成、价值观的树立都是统一于学习过程中的,它们互相关联,不可割裂。因此,教师应当以具体教学环节为纽带,串起三维目标,将情意的内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知识的外延上去。

3.功利性指向导致动力缺失

在现阶段的学情考查主要以期末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准,情意目标虽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却因不易测量而不被重视。特别是在现今的环境之下,不少教师选择强化知识目标、弱化甚至虚化情意目标的教学模式。功利性指向直接导致教学设计架空了情意目标,在教学实际上也难以“以情动人”。

二、情意目标的设定方法

情意目标定义抽象,难以明晰界定,从而给目标达成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在实际设定中,可以尝试如下两种方法:

1.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过程

《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一书指出,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须经过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这三个环节。经历可通过参与、交流、分享等方式,反应包括遵守、接受、欣赏等途径,领悟则可以用形成、具有、树立等来界定。

教师可以据此来设计,如在情境中感受,在对话中认同,在语文体验活动中内化。

2.正确解读教材主题指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着鲜明的主题特色,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来确立目标,即既要借助教参,明确课文的情意目标的方向,也要根据教学经验寻找目标与学生内在需求的契合点。

以爱国主义主题为例,《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展现了风景名胜;《莫高窟》《秦兵马俑》体现了文化魅力;《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揭示了民族精神的内蕴。在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到课文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点,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课文文字为起点,通过学生对一草一木的关注,对一书一画的欣赏,对一人一境的认同,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

三、情意目标的达成策略

促进情意目标在具体语文课程中有效达成,就可以参照感受、认同、内化三种情意发展阶段展开教学。

1.创设丰富教学情境,促进目标感知

由于社会环境、个人体验等差别,文本与学生之间自然会存在屏障。这时,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进行体验,促进文本感知,不失为一种打破隔膜的好方法。

(1)语言描述

语言是语文课堂的主角,是语文教师最好的工具。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自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吟诵诗句,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来开始新课的教学。

(2)信息技术辅助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文中存在不少具有高度审美意蕴的范例。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六年级上册课文《安塞腰鼓》。前者写音乐,后者写舞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能使课堂始终沉浸在轻盈灵动或气势恢宏的氛围之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师可播放维也纳音乐家的照片,介绍有关他们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与学生一同欣赏《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等世界名曲。《安塞腰鼓》一文,教师可将文字和视频进行参照,以文字的力量传达舞蹈的力量。

落实情意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感兴趣,愿意接受课文传达出的信息,情境教学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努力构建多重对话,实现目标认同

对话的意义在于对话者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使新的观点跳跃出来。对话方式给对话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从而使对话者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落实情意目标,就要尽可能实现多重对话,创设相对宽松的阅读交流环境。

(1)促进师生对话

课堂阅读教学中,角色体验是创设氛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往往是正面的,甚至是伟大、崇高的。当教师把肯定和信任交予学生,就易于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感。

(2)加强生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外显对话中,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应占据一定比重。当产生阅读分歧时,生生对话有时能发挥比师生对话更大的作用。

在阅读中学生获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较大偏差时,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会自发组成一个阵营进行辩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于知识,没有绝对的对错,大多数情况之下,两大阵营的对抗都是彼此接受对方的部分观点,最后形成观点的融合。

3.设计多样体验活动,促进内化生成

语文课程的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与口语交际、写作、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情意目标的内化生成,以便进一步指导语文教学。

(1)开展主题演讲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最终评价也要落脚到这上面来。在中高年级促进情意目标达成,专题演讲相对来说门槛较低,实施起来比较方便。

蘇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来编排课文的,在每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既有了基础储备,也提供了发挥平台。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一步去学习相关主题的材料,沟通课内外。

(2)组织课本剧编排与表演

编排表演课本剧相对来说要求更高,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负荆请罪》课本剧为例,完整并相对精彩地呈现不仅需要熟悉课文语言,区别人物语气神情的不同,更要能较好地设计还原历史原貌的表演道具,甚至对表演的站位,人物动作的细节都有一定研究。

让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体会文字背后的信息和内涵,从而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讲、课本剧等外化表现方式,可以考查学生内化目标的程度。

总之,在中高年级语文课程中落实情意目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构建多种课堂对话并设计多样体验活动等策略来促进目标落实。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是通过教语文的方式,将积极的、拥有生命力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知、认同、内化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成长,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体验之中。让它同科学的知识,出色的能力一样,成为学生身上熠熠夺目的生命光彩。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创设情境
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谈如何让“体验”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