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其中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位置,充分体现对学习主体的审美情操关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其具有培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在情感教学中能体现人文的关怀,发乎情止乎礼,通过创建有情味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富有人情味的课堂,在对主体的审美情操的关怀下达到情与知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情感教学;教学设计;审美情操;主体关怀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很突出的位置。这一要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语文教学应具备的情感性特点。
一、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中审美情操关怀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讲求情知合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当老师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应,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这也是强调了语文情感教学中对主体审美情操关怀的重要性,情导于知,知寓于情。
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很多“非主流”的审美取向,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错把出位当个性,错把病态当美;同时还出现因心理问题、情感脆弱而产生的逃学、厌学、早恋、迷恋网络、轻生自杀甚至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此类问题层出不穷,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不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给了孩子们最优越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满足他们的幸福感;给他们提高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却无法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我们从小到大严格管理孩子,却发现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沟通。
所以,我们的教育急需情感投入,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在情感教育中需扮演首当其冲的角色。只有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关怀学习主体的审美情操,才能使学生在享受文化熏陶下充分调动个性情感体验,在个性体验中达到情知合一的健康发展。
二、 教学设计中的审美情操关怀
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审美情操关怀从教学设计起步,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衍生点,来唤起学习主体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主体的审美共享与引导下,达到对学习主体的审美情操关怀。
(一) 挖掘教材的言外之情
教材是勾连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桥梁,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与学科知识的热情,将融入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挖掘。
在对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具体教学设计上,我没有采用老套的先背景后分析,而是首先让学生诵读,老师示范朗读,推选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寻找分析情感的突破点。从“独立寒秋”的“独”字入手,大多数同学首先说到的是“独”说明作者当时是一个人,这时插入背景介绍就能起到点拨的作用,结合杜甫“独立万端忧”的形象,学习主体就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立苍茫间若有所思”的形象情感,在凛冽的寒风中独然傲立,自然可以体会到“独”背后写出了毛泽东当时内心的民族忧思。紧扣“独”开篇,在“独”的情感体验里感受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进入毛泽东回忆里的峥嵘岁月,感受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的青春革命精神,激越的青春体验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达到高潮。
由此,围绕一“独”挖掘其背后的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让学生在激情的感染下,拨动心弦,领会一代领袖“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这样,既关怀到主体的青春体验,又点燃了学生担当天下的责任情怀,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 关心个体的生活体验
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对主体的审美情趣关怀还需关照个体的生活体验,不能采取强硬的“就是这样子”,而应把“为什么”放归到学习主体的生活体验中去。所谓“大语文”就是指语文是包罗万象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的魅力,在体验中感受真正美的意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关于文中母亲寻找我的那段“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是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这细节的描写,触动了很多学生的回忆,他们一一分享了自己初中时的一些真实的关于母亲的感人而温馨的细节,有学生说到自己爸妈深夜回家怕打搅已经休息的我,于是踮起脚尖行走的细节,情深处还眼眶泛红,差点坠泪。由此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里已经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这使学生不自觉间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无须教师的太多干涉,用个体的生活体验就完成了对母爱深沉的理解。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地把学习主体的审美现状和问题放在心上,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挖掘教材、关心个体生活体验、美的课堂语言以及理性的审美导向等途径来体现对学习主体的审美关怀。“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恰当地把握好教学情感,把好教学设计第一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对学习主体的审美情操关怀,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和表达,定能在情与知中共进,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让语文教学充溢人情味,彰显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于漪.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反思[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2.
[3]刘建明.浅议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4]赖俊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性的缺失与重构[J].教研论坛,2010(10).
[5](苏)霍姆林斯基著,(苏)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尤玲玲,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