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诗歌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例析

2018-07-20 05:58河南孙云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炼字

河南 孙云飞

2017年高考全国8套语文试卷(上海卷除外)共考查了8首诗歌。考查形式不同,考查内容多样。(见下表)现归纳其命题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题策略,加以例析,以期有助于2018年高考备考。

2017年诗歌阅读考查一览表

一、2017年诗歌阅读的命题特点

(一)命题的形式:趋于纯正

所谓“纯正”,是指与前些年考查形式的繁杂相比较,2017年诗歌阅读题的考查形式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作品年代集中唐宋;②作品作者多是名家;③体裁单一,均为诗歌;④题型稳定,分值趋同。

(二)命题的内容:角度多样

1. 客观选择题的命题多样

从全国新课标三套卷来看,均是“5选2”,且均要求选出“有误项”。仔细分析,试题所给选项都是按作品脉络,逐联逐句地分析阐释。主要从如下角度设项:

①对联句内容的翻译。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C项:“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很显然,这是对该诗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内容的翻译。

②对“景”与“情”的赏析。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A项的“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是对该诗首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的“情景”赏析。

③对“技巧手法”的考查。如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4题,题干:“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从“用典手法”这一角度衍射出五个设题选项。这在以往诗歌阅读中极为少见。

④对作者(主人公)观点的分析。如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4题,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 主观表述题的命题多样

2017年高考诗歌阅读题,除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和北京卷有客观选择外,其余均为主观表述。主观表述不仅所占分值较大(全国新课标三套卷、北京卷均6分,其余均在8分以上),而且考查角度多样(见下表)。

2017年诗歌主观题考查一览表

二、诗歌阅读常见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客观选择”题的解题策略例析

明确“客观选择”题常见设置错误选项的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常见错误选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望文生义,不求甚解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只是从字面解读,或有意误解诗歌中的词句。如全国新课标卷I第14题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很显然该项是对诗歌尾联“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的错误理解,该句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并非说自己真的是体弱多病。

2.误解意象,恣意阐释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正确解读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有的选项故意曲解关键意象而造成失误。如北京卷第15题,C项:“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是对作品“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两句的阐释。句中的“万井出”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很显然是对意象的误解。

3.顾此失彼,浅尝辄止

鉴赏作品时,只注重局部,忽视了整体,一方面诗歌鉴赏不能断章取义,既要见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另一方面,对相关诗句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揣摩其深层意蕴。如全国新课标卷I第14题,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这是对作品“无哗战士衔枚勇”句的阐释。句中的“衔枚”是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选项只注意了“勇”字,而忽视了作品是描写进士考试的场面。很显然,该项是对作品肤浅的翻译。

4.过于武断,夸大其词

将诗词中对局部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武断。如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4题,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该项是对作品“苦教短李伏歌行”句的阐释。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这明显是对“对象”的武断。

(二)“主观表达”题的解题策略例析

1.诗歌阅读“形象特点”解题策略例析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形象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高考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征;②概括诗歌中的人物(作者)性格;③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④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解题策略】①要分清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和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②要分清形象和性格的区别。若分析形象,则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际遇、性情、品质等;若只要求概括性格,就不必考虑其他内容。③要看清题干要求。注意是“分析”还是“概括”。若要求概括人物性格,考生则需要从诗歌中提炼出要点。若要求加以分析,则要先概括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真题例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的解答形式是先总括,后分说。解答内容分析: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达尽管兄弟情谊颇深,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情,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作儿女之态。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诗歌阅读“语言特色”解题策略例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除了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考查“语言”常见的题型有:品味关键词(炼字)、品味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解题策略】“炼字”解题策略。首先,关注该字所在句子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次,写出该字对表达方式所关涉的对象的作用(效果),主要是写景与抒情方面的效果。

“炼句”解题策略:①厘清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内涵;②把握该句的语言特色;③把握该句的表达技巧(修辞格);④结合诗歌整体分析,做到句不离篇。

“语言风格”解题策略:首先,明确风格类型。从整首诗歌出发,先用一两个词概括该诗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多用口语、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辞藻华丽、华美绚丽、浑厚雄壮、笔调委婉、沉郁顿挫等)。其次,“叙、析、评”结合。“叙”就是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叙述诗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词语。“析”就是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评”即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题例析】(2017年山东卷,第14(1)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针对“炼字”试题的解答,首先要看该字所在句子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次结合相关句子(作品)写出运用该字的效果即可。本题干中的“斗”“攒”二字所在的句子是“描写”的表达方式,是对“五盘岭”景色的描写,并且题干中有“所写景物特征鲜明”的提示,这样,二字的分析方向就十分明朗化了,只要答出二字的效果即可。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3.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解题策略例析

所谓“艺术手法”又叫“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也就是说作者在语言上采取的技巧,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诗歌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对比、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互文等)和结构技巧(先情后景、伏笔铺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解题策略】①看题干关涉到的是作品的整体还是局部。若是整体就先从象征、对比、烘托、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入手;若是局部(一片或一联)就先从修辞手法入手。②看题干所涉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因为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这其中又有交叉现象,如联想、想象、衬托等就不只用于一种表达方式。③分析表现手法时一定要结合文本。

【真题例析】(2017年江苏卷,第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

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

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

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

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解答诗歌局部表达效果的题目,应先明确该句使用了何种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桐江”属于用典,说自己报国无门,只能想象自己将来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驾一叶扁舟,在烟雨中垂钓的画面。这表现了作者归隐的想法和寄情于渔樵的情怀。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4.诗歌阅读“思想内容”解题策略例析

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该题的主要设题形式有:①直接设问。格式为“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②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如两首诗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间接设问。如“诗中诗人的情感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解题策略】首先,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题材相近,抒发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其次,由点到面,深度挖掘。“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点”,则主要指“关键点”。关键点主要指:①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如“思”“愁”“恨”之类。②关键语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③诗歌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④重要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载体。在复习时要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⑤有关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把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品味诗歌情感的有效方法。

【真题例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

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

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

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

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试题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可见,“戏赠”二字是解题的关键词,亦是解题的突破口。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理。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猜你喜欢
炼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浅谈高中语文考试中的诗歌炼字题
让作文文采飞扬
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