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路径研究
——以J学院为例

2018-07-12 09:10孙建波张纪轩
职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孙建波 张纪轩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应用型本科自2000年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虽然在我国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国外却由来已久,德国、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应用型本科均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现有600多所地方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或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半以上。应用型本科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学为重点,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其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紧扣社会发展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相应调整,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于基层一线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的价值与标准,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J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精准调研,给出了精准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的价值与标准

(一)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出新常态、新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是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精确分类、精确管理、精确帮扶的治理方式。精准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校宏观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围绕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二是学校教学开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既要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要有工程创新能力,能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施、应用、创新。三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要紧跟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学校专业布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实践基地和服务平台,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职能。

(二)标准

国务院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要求[1],这三方面要求既相互融合又互相统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化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创新型是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钥匙。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高端人才是领军人物,中端人才占主体优势,青年人才是储备力量。

1.高素质。高素质是指识(专业翘楚),能(职业旗手),新(事业精英)一体化的教师,是同时具有隐性素质与显性素质的教师。隐性素质包括三商,如智商(理论实践),情商(职业素养),德商(道德规范)。显性素质包括硬技能(专业理论能力、信息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软技能(岗位适应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合作共享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2.专业化。(1)教师能力专业化。教师教学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实践知识,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科研知识和行业产业知识,能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专业活动。(2)教师职业专业化。国家对教师职业资格进行专业的认证及管理,规定教师必须满足相应的资格认证条件才能从事教师职业。我国当前的教师准入标准不仅对教师的师风师德有明确规定,对教师的学历学位、知识体系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是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倾斜政策。(3)教师发展专业化。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随着“互联网+教育”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对于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教师分类专业发展,如对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教师进行不同类型的培养,分设新手型、骨干型、专家型培训班,相应调整师资配备、授课模式等。

3.创新型。创新型是拓展应用型人才多渠道培养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在产业基地与开发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与需求链上。利用互联网+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校企精准合作渠道,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积极参与产教融合。联合职教产业集团,参与学徒制试点,解决产教示范、协同创新、实训基地问题,协调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产业企业的关系,在产与教之间建立旋转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案J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调研

(一)个案J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书面调研

1.“双师型”教师数量及种类调研。J学院作为一所快速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笔者到J学院人事处,对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资料调查、汇总分析。J学院共有228名“双师型”教师,其中男139人,女89人,占全校专任教师1020人的22.35%。其中,学历方面,博士46人,硕士62人,本科120人。职称方面,初级13人(助级十二级9人,试用期3人,技术工二级1人),中级101人(中级八级16人,中级九级39人,中级十级46人),副高级89人(副高五级6人,副高六级20人,副高七级63人),正高级25人(正高三级5人,正高四级20人)。职务方面,正处6人,副处17人,正科8人,副科2人,科员1人。具体详见表1。

2.“双师型”教师挂职调研。J学院派遣“双师型”教师在省内任科技镇长,开展挂职锻炼制度,开展产业孵化、产教融合。所有挂职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具体见表2)。

表2 J学院“双师型”教师挂职科技镇长人数及职务

表1 J学院“双师”证书数量及种类

(二)个案J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访谈调研

对J学院部分人事处领导、“双师型”教师进行了访谈,就学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其建设困境有三方面:

1.“双师型”师资结构待优化。第一,专任教师数量偏少,教授、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教师队伍中有影响的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缺乏,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六大高峰人才等省人才工程项目及人数偏少。第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学校学科及专业建设,制约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原创性、高水平成果少。

2.“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待提高。第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学上精力投入较少,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勤奋及开拓进取精神总体不强。第二,部分教师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不注重教学环节,不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驾驭能力较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手段的创新,过分依赖PPT教学,且PPT制作质量不高,学生主体性及个体性不明显,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青年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不强,钻研教材教法不够,缺乏对教学环节的把握。

3.“双师型”师资政策待改进。囿于资金制约与学校声誉,吸引人才的力度不够,“双师型”高层次人才很难引进,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欠合理、教师聘任不科学的问题。由于观念认识问题,教师积极性发挥不畅,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很难脱颖而出,人才流动阻滞、预警与退出机制不畅。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2],开启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从素质提升、专业发展、模式创新三方面提出了精准路径选择。

(一)素质提升

1.加强“双师型”教师师德建设。将师德教育贯穿于“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先进评选活动,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

2.加强“双师型”人才引进力度。既要吸纳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学者,也要重视有企业工作经验尤其是有企业管理经验的 “双师型”人才。既要引进杰出个人。结合学校、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地、柔性地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产业教授、兼职教授。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进思路和用人模式,灵活采取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制定行动计划,改善师资结构。又要引进卓越团队。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设立引进特区,在人员聘用(团队统一聘用制)、管理体制(团队负责人承包制、目标管理制)、考核方法(三年考核法)、薪酬福利(协议年薪制)、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启动资金制)等方面实施特殊照顾政策,搭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学团队成长的平台。

3.提升“双师型”在职教师素质。(1)实施“双师型”教学名师计划。完善选拔培养管理办法,持续加大校级“双师型”教学名师(培育人选)选拔培养力度,重视培养期的管理、考核、培育,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进行“双师型”核心团队培育。(2)实施“双师型”博士倍增计划。在加大对优秀博士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进修管理办法,进行骨干教师培育。调整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实施“双师型”教师国际化计划。严格实施“双师型”教师境外研修实施办法,加大支持优秀“双师型”教师境外研修力度,加强外语培训,提高PEST5通过率,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经验。

(二)专业发展

1.加强“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专业建设。制定“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成长规划,科学谋划“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发展。利用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让教学水平高的新教师与青年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授课,由学生自由选课,使校内新教师与青年教师优质资源充分利用。鼓励高水平新教师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职称杠杆对广大新教师与青年教师潜心开展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努力多出高水平教学成果。加强“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强化对引进的“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校本培训,完善“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对新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加强考核,提高实效。鼓励支持“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通过提高学历、做高级访问学者、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教学和学术研讨及培训等途径,提升“双师型”新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2.加强“双师型”兼职教师专业建设。探索常规人才、特殊人才、外聘人才兼职引进机制,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教师队伍聘用与管理办法。积极从国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有所成的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中引进聘用一批高层次人才,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库,力争建设一支高规格、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3.提升“双师型”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探索“双师型”教师观摩、比赛、评奖的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各学科开设名师风采观摩课、公开课,“双师型”教师集体观摩学习。利用校内已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严格执行教师教学竞赛实施办法,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每年举办全校性的教学比赛,对比赛内容及教程进行评比。创新教学午餐会及教学沙龙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品牌。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互动战略联盟,加强教师进企业深入交流。采取挂职锻炼、脱产培训、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在协议企业从事相关的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实习,学习行业企业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服务运用于教学中。

(三)模式创新

1.加强“双师型”教师教学模式创新。采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开发课程,推进教学。鼓励“双师型”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利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或校企融合等途径,参与本行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利用所在城市的产业孵化基地开设公司,享受相关政策优惠,需持续更新其实践经验。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企业技术能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3]。建设同时具有应用型与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有志于开拓事业的教师在行业专业内开展创业。

2.加强“双师型”教师激励模式创新。(1)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双师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有专项经费预算,激活用人机制。评估整改现行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程序及教师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2)强化帮扶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实施导师导生制、同行帮扶制、教学督导制,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职场,完成角色转变,充分体现评价机制的温情。

3.提升“双师型”教师使用模式创新。(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优秀“双师型”教师在校内学院与部门间合理流动,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全校教师统筹使用,以利于全校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特长与喜好进行岗位设置与安排,让喜欢教学工作的,钟情学术研究的,长于行政管理的,有志双创教育的教师,都能在喜欢又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发挥所长,能结合其具体岗位,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2)严格人事考核制度。实施教师评价与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资水平联动机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严格职称评审条件,加大教师破格申报与评聘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及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探索建立教师非升即转、末位交流的转岗与退出机制,加大各级教师的在岗考核,使其在职称晋升成功后,保持教学科研热情不减。对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二年基本合格或一年不合格者调整出教师队伍,激活用人机制。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