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整体转型的路径。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政策传导机制、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及企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及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并实施模式变革,从履行三大理念、整合三类资源、打造三支队伍、构建四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全方位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王慧芳(1982- ),女,河北邢台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天津 30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教委重点立项调研课题“天津市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WDY-2017103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66-05
在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全面共识。但客观而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不顺畅,目前尚存在诸多困境。为此,在职业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予以反思,结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实施模式变革。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良性的传导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在政策层面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201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的基础上,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在这一文件精神主导下,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比赛、互联网创业竞赛等活动的陆续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创新创业本身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各类政策繁多且政出多门,在政策内容及导向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复且主体不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既有政策效能的发挥。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文件,主要受众是学生,对于社会上的成人群体,创新创业政策关注较少。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并没有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与社会成人群体的创业行为有机结合,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常常成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发挥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作用,降低了政策的传导效应。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存在数量少、知识背景及学历层次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而言:第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没有跟上不同学科专业及多元化学生需求的要求,创新创业教师实施的同质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第二,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为单一,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比例不平衡,缺乏专业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第三,创新创业教师的创业经验与学科专业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客观来講,在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教师是来自于各校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这部分教师的学科专业尽管有较强的实践色彩,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相关的创业经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另一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是由就业指导教师或学工教师、“两课”教师转型而来的,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普及、风险预期等方面也鲜有经验可循。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不尽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业意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院系,学科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学科定位也较为模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体而言: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而也就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处于边缘地位,课程开设较少,内容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存在偏离。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相分离,学生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第三,创新创业课程标准不统一。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开发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混乱。另外,没有系统的课程评估体系,缺乏科学完整的教学目标,也使教师基本上要凭着个人经验选择教材或进行教学规划。
(四)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足
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事实上,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对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学生是较为青睐的。高职院校也希望企业能够发挥优势,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以便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实践中,少有企业愿意参与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没有给企业提供一个合适的参与平台和途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另一方面,在部分企业看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过于漫长,短期内很难见到人才培养效应,在缺失政策激励的前提下,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来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二、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反思
创业教育发端于欧美发达国家。在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创业”是一种商业创业行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岗位谋求者转变为岗位创造者。而创新教育则是个体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唤醒创造意识,进而获得创新技能的教育。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创业教育。直到2010年,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分离,此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对创业教育的延伸与扩展,是将创业教育的内涵从商业领域扩充到政治、文化及思想领域,并加入了创新的要素,明确了创新的意义。可见,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要素是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强化校企合作效应,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创业意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来推进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是否需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教育对象的探讨
国家相关政策中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就是面向所有专业、面向全体学生。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是否应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体发展的视角。人类学相关研究显示,人天生就拥有创新的本能与冲动。换言之,每个人均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的表现就是个体对自我发展当下状况的不满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进而持续追求完美境界,以及有实现这种追求的计划。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即便将来不能成为创业者或发明家,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到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业的能力、方法等,也会对其学习、生活、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依赖全体民众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而不能只依赖少部分精英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主体,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造就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第三,国外借鉴的视角。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看,其教育对象也是“广谱式”的,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学生的专利。在培养方式上,他们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开拓技能,并不是专门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可见,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一种普适性的教育。
综上可知,在我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机构,完全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二)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教育方式的探讨
第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依据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该理论主要是探讨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处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之中。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进行评估的态度,主观规范是个体对社会规范及其受到社会压力后做出的主观反应,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行为发生过程中难易程度的反应。而个体的行为意向是个体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社会个体行为、心理发展的社会活动,按照上述理论,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对社会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所产生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及创造能力拓展的教育活动。
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广谱式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但个体的创造性不像具体的技巧、技能那样可以直接传授,而是需要通过现代科学、人文知识的综合熏陶以及长期教化才能生成。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当老板、如何创立企业,似乎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种简单的技巧或技能。尽管这种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加入了部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几乎没有关系。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没有改变固有的专业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只是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了一些创业技能。显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代替专业教育,而是需要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课程、方法等融入专业教育中。
第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侧重于学生内在素质及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形态,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实现精神、灵魂层面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适性教育,要求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同样是学生素质内化及生成的一个教育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谓深化版的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与载体之一。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履行三大理念
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探寻问题的重点;专注问题细节,注重问题解决;终身学习,人格健全等,既是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也是其行为表现。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更新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其发散性、批判性、联想性思维,以思维培养来改进其行为表现。基于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理念开展:第一,突出“主体本位、兴趣本位”的理念。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按照学生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以及不同专业等特质来确立个体化的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制订创新创业学习计划及生涯规划。第二,突出“能力本位、创新本位”的理念。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需改变过去创新创业教育从属于专业教育的做法,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尽力拓展学生的生涯发展渠道,提升学生主动就业、积极创业的意愿。第三,突出“创业本位、实践本位”的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企业创业的最新案例引入教学过程,搭建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园区、产学研合作中心等平台,拓宽学生创业实践操作视野,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整合三类资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资源供给与整合,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来源。具体而言:第一,整合政策资源。职业教育具备准公共服务属性,对政策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举措的基础上,要积极整合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各类扶持、支持政策,优化校内的政策供给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第二,整合理论资源。高职院校是智力资源的集中区域,但仅有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整合周边的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研究机构的理论资源,强化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提升理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育,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企业、行业的实践资源,深化合作过程,特别是要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与场地。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打造三支队伍
师资是所有教育形式的核心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打造三支师资队伍:第一,打造辅导教师队伍。辅导教师主要负责给学生讲解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及创新创业相关流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资源整合及风险应对能力。第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师资力量的核心,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还需要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的具体经验,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价值以及具体创新创业的过程。第三,构建稳定的兼职教師队伍。高职院校应该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让企业创新创业负责人“现身说法”,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的过程、方法、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方向,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与信心。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构建四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前述反思,对现有的教育理念、体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具体而言: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当中,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高职院校应该将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纳入公共必修课程,并按照不同的公共课特性分设不同的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开设,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意识。第二,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应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加大专业框架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第三,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专门教育。高职院校需按照学生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对于有创业项目的学生,需要将其纳入专门教育计划方位内,安排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及辅导教师提供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创业成功几率。第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对于有创业项目和创业计划的学生,经过遴选之后,帮助其入驻创业孵化园区或企业创客空间,加大创业实践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安排专门的创业导师实施全程一对一指导,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力争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
[2]刘福才,王发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
[3]陈烨,贾文胜,郑永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2018(2).
[4]胡永青.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9).
[5]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6]吴云飞,徐畅. 高职院校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0(33).
[7]段艳.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