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同步转型升级提质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要改革与发展,必须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要素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破思维理念禁锢、办学功能缺陷、办学机制单一、法制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确立面向农村的发展观、城乡融合的新理念、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多元办学模式、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战略 转型
[作者简介]张旭刚(1978- ),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合肥 230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yqZD2017099,项目主持人:张旭刚)和201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项目编号:2016jyxm0155,项目主持人:张旭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05-08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也发出了中国职教建设的新动员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①然而,与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正戴着“弱势教育”“低级教育”的标签,游走在正统教育体制的边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独特类型,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指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契合新时代“三农”新情况、新需求,实现转型升级提质,是迫切需要理论回答和实践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转型的逻辑必然
相比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而且包含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升级。这一变化对传统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同步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产教融合的匹配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实现产业兴旺,一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培育发展一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打造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农业体制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满足传统的农、林、牧专业人才需求设置,却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需求。因此,不尽快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对各类涉农人才的多元化需要,必然会制约产业振兴的质量和速度。
(二)乡村振兴迫切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从乡村振兴对各类乡村人才的需求来看,涉农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农业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矛盾突出。乡村振兴既要培養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未来的涉农职业教育不再仅面向单一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行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化的能力结构。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乡村人才类型与结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原来主要培养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传统农民”转换到兼顾培养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创业者”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上来。这种转变既要有数量类型比例的变化,也要有内涵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老三段”的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各类多元化、多样化乡村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拓展服务面向、承接服务社会发展新使命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关键时期。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转型提质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承载好农业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新使命,架起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同时,乡村振兴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拓宽服务对象。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市场的健全,为所有有志于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人群提供了新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农村人,也包括城市人。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打破“城市人只当工人、农村人只做农民”的传统身份定位,向所有有从事“三农”事业需求的人敞开大门,促进“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战略转移。同样,也需要城市职业教育改变“乡村振兴是农村的事、农村职教是农业类院校的事”的片面认知,为有志愿从事“三农”工作的城市人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撑。此外,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及田园综合体建设指导等新任务,都在呼唤农村职业教育拓展上述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需求,集中体现在涉农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普遍不高、供需错位脱节等。这既有办学机制不活、制度供给不足等外源性问题,也有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滞后等内源性问题,由此导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与缺陷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由内而外引发一场以“乡村振兴”为命题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教育范式转型,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全面深刻的转型与重构,以提高乡村人才供给质量。与此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也必然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新范式生成的过程。这一范式不仅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也为农村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这对引领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从“自发自流”走向“自觉自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提质、提高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转型的战略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即要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全要素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这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和价值所在。
(一)对接产业振兴要求,培育乡村各业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不均衡,导致县域中职学校数千万毕业生在内的农村大量高素质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目前,农村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人才瓶颈。“2017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5%,且每年正以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向城市加速转移;乡村实用型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7%,且大多集中在教育和卫生行业,直接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比重很小,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另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约有2.3亿,平均年龄接近50岁。”②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培养涉农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体系的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在涉农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大力创新,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同时,要根据乡村“治理有效”的要求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培养现代乡村治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既具有农村工作情怀、懂得农业基本特性和乡村价值体系、传承“三农”工作价值理念,又善于务农兴农、致富带富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队伍。
(二)巩固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阵地,开发农村人口资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在乡村落实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三类教育。目前,这三类教育在县域层面主要由职业学校承担,这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大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看,农村职业教育有机地联结着成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在统筹“三教”融合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接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先天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因此,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县域农村职业学校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强化大职教理念,面向广大农民新需求,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引导农民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重塑传统农民知识素质结构,使每位学习者及时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推动农村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发展。
(三)融入農业科技创新体系,承接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新的时代使命,而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全方位服务“三农”。首先,农村职业教育要不断完善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涉农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区域内的产业联合、与企业联盟、与园区联结,有效对接不断转型升级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对各类涉农科技创新要素的新需求。农业信息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积极开展智慧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和推广工作。其次,政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和涉农技术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部门资源,搭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和谐
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广大农村大多还保留着古村落、古建筑、古仪式等有形财富及附着于其上的无形资产,仍然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族、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生动地体现着乡村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土伦理传统、乡村管理制度等,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发展中更加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文明需要建设相应的教育文化阵地,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乡土文化基础的人去收集、挖掘、整理、发扬;与此同时,农耕文明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深入研究、扬弃和发展。传承乡村文化既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其优势所在。农村职业教育肩负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一方面,要设立乡土文化研究机构,开展乡风民俗研究,主动对接设置农村古宅保护、现代农村村落规划与民宅设计等专业,发掘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开发乡土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乡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从整体上增强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另一方面,要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各个方面,构建既充满本土特色又体现现代理性色彩的新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和繁荣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转型的现实障碍
受经济结构调整、保障供给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先天基础薄弱、后天发育不良”的现象,正面临着思维理念、办学功能、办学机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现实困境,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与功能的发挥。
(一)思维理念之困:发展方向错位,背离乡村振兴时代需求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不论是在自身发展还是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上,都面临着诸多思维理念障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和任务就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据各行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剩237所”③。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数从2010年每年110.4万人逐年递减,现已不足40万人。受当前“招生难、就业难、普高热”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职学校将高考应试、对口升学作为主攻方向,有的甚至挂着职业学校的牌子举办普通高中教育。再加上办学经费不足、“双师”教师奇缺和迎合农村学生“跳龙门”需求,专业设置大多为实训条件要求不高、办学成本较低的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偏离应用性、农科类方向。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及分析(2016年)》显示,2016年全省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仅占8.1%,文科类专业占72.5%。这样的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严重错位。
(二)办学功能之困:功能结构性缺陷,社会贡献度、满意度不高
办学功能的多重性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的困囿所在。“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大力实施‘两基工程和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普遍建立起来的县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乡镇和村成人学校‘三级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因本世纪初‘两基目标的基本实现,许多地方基层乡、村成人学校或裁撤、或减编减员、或并入所在学区中心学校,面向农村(社区)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阵地被严重削弱,相应的功能也随之退化。”④同时,在中职教育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大部分职业学校非但没有拓展其服务功能,反而将重心放在开展学历教育上,致使原本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多种功能逐步退化为单一的学历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结构性缺陷致使其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日渐式微。此外,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阳光工程”“燎原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在实施前并未对农民的实际培训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受众特征、个性需求而进行安排,导致培训课程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两张皮”,有的甚至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落实,这种状况显然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可。
(三)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缺失
从经费投入机制上看,现阶段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支出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难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持续、足额供给。同时,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在各层级均存在明显的类型差异性和地区不均衡性,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自身不足,吸引的社会投资、捐赠等极为有限,普遍存在“生存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举债”的状况。有专家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约为同类教育的2.6倍”⑤。显然,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单一的经费投入机制难以满足其现实需要。从人才培养机制上看,职业教育属于一种跨界教育,其本质属性和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参与,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刚性约束、激励机制,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松散的结合面上,仅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和少数毕业生就业的单一点上,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普遍较低,这也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
(四)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制度设计缺乏协同性
首先,法律制度供给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1996年9月颁布实施,20多年来未做任何修改,国家层面也未新增任何有关职业教育的专门法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且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其中,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不仅少,而且过于宽泛、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法律供给不足,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靠国家政策文件推动。政策文件虽然比较灵活,但法理地位缺失,权威性不够,执行效果差。同时,政策执行易受人事变动、时间跨度等因素影响,具有随意性和多变性,难以持续稳定执行。其次,制度设计缺乏协同性。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协同发力。尽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但并未明确相应的权利、职责以及义务,尤其在一些公私合作领域缺乏组织、管理、协调等制度安排。由于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在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致使不同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降低行动效率。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应聚焦“三农”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对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要素需求,在理念转变、模式创新、制度构建、机制共建等方面寻求新的治理突破,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一)积极转变发展思维,以新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窠臼,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一是树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直被定位为发生在农村、局限在县域范围、以县级政府为办学主体的区位概念,与发生在城市的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发展。这種以县域布局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显然不利于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战略重组、规划布局和共建共享,制约着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迫切需要战略转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战略的提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突破仅在县域范围内思考的旧思路,由过去的“农村”职业教育区位定位转向“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此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破除资源分割壁垒。二是确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要以资源均衡配置为切入点和突破点,把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放在职业教育大格局中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促进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在城乡间、区域内的均衡配置。同时,按区域、行业、类型等对现有县域职业学校进行整合或重组,促进职业学校做强优质特色品牌专业,提高教育资源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不优、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的必然选择。三是坚持供给侧的改革思维。农村职业教育传统的“外源性”“供给型”发展模式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等、靠、要思想已严重束缚着自身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自觉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在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社会服务等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主动对接、深度融合,通过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自身供给质量,真正实现自身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二)突破关键环节障碍,以精准化供给保障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首先,要破解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以县级为主”的机制缺陷,中央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省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弥补地方财政配套不足。根据教育受益者的能力原则和成本原则,借鉴国外经验,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发行免费涉农职业教育券。同时,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保障城市职业教育附加费50%以上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制定《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实施办法》,明确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职责,并建立督导与评价、奖励与惩罚制度,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定期督查,及时公布经费落实情况,从根本上改变监督缺位、落实不力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要综合运用立法、政策、信贷、税收等杠杆撬动民间资本,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具体项目为纽带,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工资稳定增加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稳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城乡师资、校企师资双向流通机制,在保留体制身份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教师轮换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政策,吸引城市优秀教师、企业技艺大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出台支持政策构建农村职教教师定期参加国培、省培和下企业锻炼的长效机制,提高農村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最后,要加强政策制度供给。应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瓶颈,聚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重办学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双师型”教师队伍、产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充分关联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的有关内容,形成一套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破解职业教育政策与人才政策、收入分配制度互相矛盾的难题。同时,地方政府要在国家宏观制度设计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推进地方立法,研制有针对性的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从而保障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真正落地。
(三)统筹“三教”融合发展,创新多元办学模式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办学模式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决定着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因此,要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提升自身吸引力和社会贡献率。一是统筹“三教”融合协调发展,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部署和要求,统筹实施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三教融合协调发展和县、乡镇和村三级农村职成(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合力。针对当前基层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破坏严重的现状,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高标准建设一批县级示范性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基地,并以此标准引领和带动基层乡镇农村职业学校尽快恢复和逐步完善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目标,加快建设配套政策制度体系,打通职教、普教和成教“三教”融通的壁垒,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继续深造、提升素质、提高学历扫除障碍。二是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重点要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式”“运动式”培训难以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缺陷,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构建集涉农教育培训信息需求、在线知识获取、在线技术咨询、政策信息发布、农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精准识别培育对象,精心设置培训内容,助力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打破涉农学习培训时间、空间局限,切实提高各类涉农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农村职业学校要切合乡村振兴对各类乡村人才能力与素质的新要求,按照职业群设置专业,研发新型科目课程,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强化大类专业的通用性技术课程,适当增加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政策、信息、金融、保险、加工、营销、流通等社会人文课程,进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宽泛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提高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真正构建政、校、企、行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新格局,是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应在多元共治的立体架构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元治理”角色。“‘元治理是对政府或治理方式的治理,是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构、调解和转化而超越治理形式的高水平治理。”⑥政府作为元治理者,应在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治理体系中承担起规划设计、统筹协调、协调分歧以及治理效果问责等重要责任。一是加强顶层系统规划,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根据行政区划、地区特点、产业布局等,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统一安排、同步推进,并将有关发展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质量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将涉农专业课程建设、农学人才培养、各类公益培训质量、服务农业产业能力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将其结果作为奖补资金、领导任用和项目立项安排的重要依据,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二是推动管理体制变革,释放转型发展活力。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行政隶属、业务管理及涉农资源管理分属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办等部门,宏观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职责交叉;部门之间缺乏共享互通,相互掣肘,权力边界冲突,甚至存在部门利益固化的积弊,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应成立由教育、人力、农业、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常设机构,将相关的涉农权力要素和资源要素整合起来统一管理,防止有限的职教资源稀释和内耗。三是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机制。社会力量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联动机制。政府要积极推动基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的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法人产权制度,吸引各类社会资源有序进入涉农教育领域,融入乡村建设;引导职业院校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以释放发展活力为目标,建立与多元办学产权结构相适应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结构,从而构建起政、校、企、行等协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5)[2018-05-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205/c1001-29804814.html.
②刘杰.破解三农难题,农村职成教育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17-03-02.
③车明朝.寻找真问题 破解真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13.
④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5.
⑤李玉兰.从制度上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N].光明日报,2009-05-05.
⑥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