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本困境的职业教育支持路径研究

2018-07-05 15:45王晓明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业职业教育

[摘要]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是新型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人口流动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效果。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也面临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存量及积累不足的问题。基于此,职业教育需要从宏观上打造以县域为基础的普惠性职教培训体系,中观上按照不同群体的资本特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微观上按照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的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精准培训内容支持。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 创业 资本困境 职业教育 支持路径

[作者简介]王晓明(1971-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20-07

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实写照,也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劳动力转移开始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从城市往农村转移。“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之为‘逆城镇化现象。”①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创业大潮”,但这种劳动力回流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四川金堂县的竹篙镇曾经被誉为“中国外出务工第一镇”,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第一镇”,这种变化充分展示了农村人口流动的最新趋势。随着四川省多个县市实施的农民工“回引工程”的影响力日渐增大,在四川省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也纷纷实施各类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这种被称之为“归雁经济”的发展模式,给这些人口输出大省带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与创业机会。

各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人口流动规律的客观反映,也充分展示了过去几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为了更好地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效果,以及改善他们的创业环境,从2015年开始国家就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返乡农民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支持其创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与加工等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求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对他们加大技术、教育、资金等方面的支持。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鼓励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工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也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的基本特征

进城农民工为何会返乡,其返乡创业的动力何在?这是研究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前提问题。有学者利用生命周期模型及实地调查数据对此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吸引进城劳动力回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回乡后与原来工作地之间的收入差距;消费及区域差异带来的互补性;外出务工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能够在家乡创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②当然,除了经济因素、收益比较之外,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乡土观念、落叶归根的归属情节等也是影响他们回流的重要因素。返乡农民工创业并非易事,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着一些困难,笔者结合自身的调研情况,分析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特征。

(一)创业意愿有些被动,但理性权衡后的主动性日渐加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工返乡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回流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经济过热,政府有意进行降温,鼓励农民工回乡;第二次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2002年,由于国企改革引发了下岗潮,政府开始有意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第三次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代工企业倒闭或停产,引发了农民工大量返乡,这一时期返乡农民工高达7000万人次,占到我国农民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城市中的歧视性、限制性就业政策,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给部分具有创业想法与创业动机的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倒逼”动力。对于这三次农民工返乡大潮,其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均可以用“被迫无奈”来概括。但这三次大潮与近些年的农民工返乡现象不能相提并论。近年来,农民工之所以大量返乡创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家乡创业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回鄉农民工能够在家乡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业机会。当然,在外闯荡多年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除了经济收益的吸引之外,还有一个自我实现的动机在内,即通过回乡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回乡创业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主动行为。

(二)创业动机既是理性经济人的体现,也是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从经济学上分析,农民工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务工,最初的希望就是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进而获得比在农村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城市并非是理想的天堂,就业困难、收入不高、职业前景渺茫、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影响了农民扎根城市的想法。在他们彷徨之际,国家开始提倡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得他们不用离开家乡就能够获得与城市相差无几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农村创业成本较小,在同等条件下还可能比在城市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确实是理性经济人的体现。但农民工也并非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他们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除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收益之外,还与主体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实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还希望通过务工来历练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面对城市生活的艰难以及农村发展机会的增加,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希望通过创业的成功,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身以及子女的命运。这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真正动机所在。

(三)创业行为既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更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外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以及农民工自身意识的觉醒共同推动了其返乡创业行为的实施。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内在因素,是内在因素在外力作用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政策支持是直接诱因,但诱因不能成为直接动力。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是其主体性增强的结果,而外在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这种主体性的增强。有学者研究指出:“在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中,稳定的生活、较高的经济回报、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三位一体式的激励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主导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践实施的内在机制。”③当然,这三位一体式的要素有着不同的组合,其创业动机也是不同的,主导的因素在创业动机中占主体地位。比如,有人追求经济回报,从内在机制上是追求美好生活;有人追求生活稳定,内在机制是注重亲情、家庭;还有人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这是追求精神享受的体现。当然,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如果能够同时实现上面几点,将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也是促进其创业行为实施的最大动力。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面临的资本困境

近年来,返乡农民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各地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也不断增加,但到今天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与“民工潮”相对应的“创业潮”,这显然是有原因的。返乡的农民工群体尽管接受了市场化与工业化的洗礼,具备一定的现代意识、资本与技术,但整体的创业资本存量还比较低,不足以满足其创业过程的需要。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能力禀赋是个体实现创业的最初动力资源。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能力禀赋对其创业意愿、动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农民工创业的能力禀赋主要包括以文化教育为基础的人力资本、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资本、以创业精神为基础的心理资本以及个体的创业素养。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个体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需要具备上述资本且需要对上述资本进行最优组合。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资本有着不同的作用,优化其组合过程,能够发挥创业能力的最大合力。显然,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较为匮乏,资本积累也比较低。

(一)人力资本不足,影响了其创业意愿与决策

人力资本是个体资本存量的核心要素,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与积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文化教育程度。有学者研究表明,返乡农民工家庭创业比重与户主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当户主文化水平为小学程度的时候,其创业比重仅为6.5%;如果户主文化水平为专科,其创业比重为38.9%”④。还有学者对安徽省2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的实证调查显示,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水平占79%,高中以上水平占21%,这两个数据与全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比重也是大致相当的,初中以下水平的创业比例仅为10.2%,高中以上水平的达到了27.6%”⑤。第二,技术技能培训状况。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接受过系统的农业、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农民工总数的33.8%。其中,接受过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的比重为3.9%,接受过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的为1.8%,两者均系统接受过的仅为7.5%。此外,未外出务工农民系统接受过技术技能培训的比率低于外出务工农民,前者为28.6%,后者为36.9%”⑥。第三,职业经历。“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中仅有3%的人担任过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⑦,在外务工期间的管理经验直接影响了其返乡创业过程的管理水平。

(二)社会资本不足,增加了其创业成本

社会资本是个体为实现某种目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够动员的资源与能力的总和。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增强,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返乡农民工不论在创业启动阶段还是在创业深入阶段,均需要社会关系的支持,社会资本是维系其创业活动的基础。通常来看,良好的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直接推动作用:一是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避免其在创业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不需要额外支付过多的交际成本及时间成本;二是能够帮助返乡农民工获得有价值的创业信息及创业机会;三是可以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行为提供一种心理暗示,在友善的环境中实施创业,对其无疑是巨大的心理支持。但正是因为社会资本的不足,导致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额外花费更多的时间、经济成本来维持社会关系,捕捉市场信息等。

(三)创业素养的缺失,降低了其创业效能

不管是主动回乡还是被动返乡,很多返乡的农民工是有创业梦想的。但回到家乡之后,很多人就放弃了创業梦想,开始从事农业或是再次外出务工。尽管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出台吸引农民工回流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但实践中能够取得创业成功的人并不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返乡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创业素养。创业是个复杂的过程,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或返乡创业期间,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创业方面的教育与培训,缺乏财务、法律、管理、风险应对等基本的创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一旦受挫,很多农民工就直接放弃,降低了创业的实际效能。

(四)心理资本不足,影响了其创业绩效与进程

创业行为从产生动机开始到创业成功再到后续经营,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挑战与风险。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论其创业能否成功,在创业之前及创业进程中都必须具备超凡的胆识与勇气,以及强烈的自信及毅力。对于返乡的农民工而言,尽管有在城市生活、打拼的经历,部分人还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由于长期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加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不足,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在创业过程中,返乡农民工如果贪图冒进,容易遇到挫折,可能会导致创业失败;如果盲目求稳,又会制约其创业绩效。因此,心理资本不足是中国农民先天的弱项,也是亟待“补课”的地方。

三、职业教育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本困境的支持路径

返乡农民工存在一定的资本困境,这些资本的存量及积累不足制约了其创业的进程与成功率。为此,职业教育需要立足于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资本支持。

(一)宏观路径:按照返乡农民工的区域特征,构建区域性的职教培训支持体系

1.构建以县域为基础的职教培训体系,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普惠性的培训支持。第一,坚持做好统筹工作,合理规划县域范围内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职教支持体系。当前,县域范围内缺乏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此,应该立足于县域范围,在返乡农民工创业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做好制度设计,对各类职业培训进行规划统筹,建立开放式的职教培训体系,既能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需求,还能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其他学习需求。第二,从功能与资源上整合县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对各乡镇的成人教育中心或社区教育中心进行整合,建立县社区学院为主导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县域范围内积极整合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主导的职成教培训体系,对返乡农民工开展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县职教中心对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或社区教育中心的师资、课程、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乡镇成人教育资源与县域职教资源的整合。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县域范围内职成教资源与远程教育资源的融合。县域范围内职成教资源与远程教育资源的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返乡后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需求,也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县域职成教信息平台或其他的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宣传当地政府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与具体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信息的支持。

2.延伸返乡农民工创业职教培训体系服务环节,创新服务支持方式。第一,在职业教育培训之前,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自我创业评价进行分析。这种创业评价分析,无疑是职业教育活动向培训之前的一种延展,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激发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与信心。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认知自己的创业计划,对个体创业的差异化特质进行分析,使得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禀赋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政策分析与引导,帮助返乡农民工理解国家的支持政策,对其创业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二,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的分析。职业教育创业培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确立其创业的指向性,避免其创业的盲目性。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评价进行分析之后,培训者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农民工的创业意向,再基于每个农民工的个性特征,对其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觉得可行,就应该为此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显然,这个阶段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其创业信心,还可以为其创业积累心理资本。第三,在职业教育培训后,还应建立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制度。建立跟踪服务制度的目的就是将职业教育培训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过程进行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其创业行为提供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延展性的支持,可以推动县域职业培训的纵深发展。县域职教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联系专门的农林科技类院校,组成专家队伍,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县域职教中心应该建立创业导师辅导制度,与每个返乡农民工建立个体性的联系,帮助其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3.建立县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共同体,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本。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本不足是影响其创业行为的不争事实。在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本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县域职成教培训机构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照返乡农民工创业资本积累的实际情况,在县域范围内建构一个共同体。必须基于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创业需求,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建立与企业、大专院校紧密相连的关系共同体,并且确保在共同体中各个主体的资源、优势能够实现互补,进而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更稳定的社会支持。

(二)中观路径:按照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本差异,推进重点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

1.按照返乡农民工的年龄特点,重点培训“80后”,积极引导“90后”,兼顾“70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单纯的增长或下降,“通常的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这一年龄的界限就是41周岁”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佳年龄是35~46周岁,但农民工回流意愿较强的年龄是25~36周岁,回流率达到了13.98%;而37~46周岁的回流率较低,仅为4.58%。”⑨因此,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采取不同的职业教育培训措施。第一,25~36周岁,主体是“80后”。这部分人年富力强,正值青年时期,同时在外打工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管理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富有冒险精神,在各种资本积累上占据优势。因此,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应将这部分人作为重点对象。第二,37~46周岁,主体是“70后”。这部分人在外务工的时间更长,人生阅历更加丰富,有着较为强烈的乡土情结,但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年龄上也不占优势,创业的意愿会有所减弱。当然,这部分人中依然有很多具有创业的理想和激情,因此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应该给予相应的关注。第三,25周岁以下,主体是“90后”,这部分人比较年轻,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冒险精神也比较强,他们中很多是在城市出生及接受教育的,创业意愿最为强烈。因此,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应该对这部分人加以合理引导,使其将来能够成为返乡创业的主体力量。

2.按照返乡农民工的学历及接受培训的经历,重点培训高中及以上学历者、曾经受过培训者。第一,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其创业意愿较强,也愿意将文化程度转化为创业行为。当然,并不是说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创业意愿就越强烈。实际上,受教育程度对创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从学历上看,中专学历创业愿望最强烈,但整体上,高学历比低学历更加愿意去创业。因此,学历相对较高的返乡青年应该是创业的主体,职业教育培训要更加关注这一群体,开展更多的针对性培训。第二,曾经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具备一定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其创业意愿也较為强烈。这部分人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加强其创业技能培训,可以进一步强化其现有的技术技能,也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有效途径。第三,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系统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且年龄较大的返乡农民工,如果有创业的意愿,也应该根据其特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重点是强化其创业意识的养成,提升其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引导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行业进行基础性的创业。

3.按照返乡农民工的务工经历,重点培训管理经验丰富者,关注创业资本积累丰厚者。外出务工是农民再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的积累过程。研究表明,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工作的类型、务工的具体行业、务工的岗位、务工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农民工获得创业技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其创业意愿与过程。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在务工过程中如果积累了经验特别是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或社会关系资本,其创业自信心、创业风险承担能力自然就更强。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农民回流的规律。回流率与进城务工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进城1~4年的农民工回流的意愿率大约为48.98%;5~7年会有所下降,约为47.01%;8~10年的又有所回升,为47.36%;而10~15年以上的,则为48.46%;超过15年的,回流意愿率为54.95%。”⑩整体来看,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回流意愿就越强。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农民工还是具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回乡是他们的人生归属;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在长期的务工过程中,积累了相对丰厚的资本,为其返乡创业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重点支持具有丰厚创业资本且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返乡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方向是较为多元的,但大部分会选择从事非农领域的创业活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多返乡农民工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资金、资本及社会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如注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因此,在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主体应该有意识地引导愿意从事现代农业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创业活动,对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支持。

(三)微观路径:按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差异性需求,开展分类、分层次针对性培训

1.激发性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树立创业信心。农民工返乡的动机是多样的,有的是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本,主动返乡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返乡,返乡后并没有创业的计划。职业教育培训的任务就是要激发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对国家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不同群体、个体的创业评价、创业条件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的信心,进而实现各自隐性或显性的创业意愿。

2.引导式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选择创业方向。引导式培训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对那些有创业意愿或创业目标的返乡农民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之后,帮助其进一步明确创业的具体方向,或是在众多创业返乡中选择一个适合的创业项目。引导式培训的关键在于根据县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或当地的经济特征,结合每个返乡农民工自身的资本、条件与技术优势,引导其尽快确立相应的创业项目與目标,从而保证创业过程的顺畅。

3.提升性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选择创业策略。前两个阶段的培训目的是树立信心、选择方向,一旦确定了创业方向,在创业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创业的策略选择,此时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培训应该侧重于策略提升,不再是进行技术技能传递,而是应该培训返乡农民工如何去进行创业决策与管理。要系统介绍国内外相关创业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与管理经验,最终帮助返乡农民工做好创业策略的抉择。

4.补偿性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提升创业素质。补偿性的培训是一种综合培训,是全面针对不同创业者的不同需求开展的资本积累培训。创业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技能与管理经验,更需要创业精神、意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返乡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将相关的创业知识、能力及经验、技术等进行全面的传授,提升具有创业意愿或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返乡农民工的个体创业素养,帮助他们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克服创业的心理障碍,提升创业效率。县域范围内的中职学校、职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在组织补偿性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对返乡创业农民的短板进行弥补,进而全面提升其创业综合素质。

[注释]

①刘友富,李向平.“逆城市化”还是“伪城市化”?——反思大学生、农民“离城返乡”问题兼与沈东商榷[J].中国青年研究,2017(6):24.

②袁方,史清华,卓建伟.农民工回流行为的一个新解释: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88.

③张亮,李亚军.就近就业、带动脱贫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环境[J].改革,2017(6):68.

④张磊,张弛.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J].职教论坛,2015(7):81.

⑤汪独友.消除农村土地流转中阻力的有效途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安徽为例[J].城市观察,2017(6):84.

⑥马凯,潘焕学,秦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于供求框架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7):73.

⑦周莉婷,刘儒,祝红,等.新人口红利视阈下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及对策——基于2011—2015年经济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61.

⑧朱红根,康兰媛,翁贞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5):39.

⑨陈文超,陈雯,江立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2):96.

⑩张丽琼,朱宇,林李月.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J].人口与社会,2016(3):60.

猜你喜欢
创业职业教育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