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推进策略

2018-07-05 15:45朱厚望龚添妙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高职院校

朱厚望 龚添妙

[摘要]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大潮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校建设和一流专业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政策推动轨迹入手,厘清专业群发展脉络,分析一流专业群的四大显性特征及一流性缺失的成因,并从一流专业群生成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 一流专业群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朱厚望(1964- ),男,湖南长沙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龚添妙(1989- ),女,湖南长沙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湖南 长沙 41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2017年“十三五”规划课题省级重点资助课题“职业院校服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17AZY0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47-05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一流专业群建设。

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政策推动轨迹

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时期。200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明确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第一次在国家级政策文件中提及。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点,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再一次强调要“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区,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支持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开展专业群建设,如湖南省的示范性专业群建设、江苏省的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山东省的品牌专业群建设和特色专业群建设等。

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期。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出台,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出“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同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帶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建设转变。

3.“双一流”建设时期。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出台,揭开了“双一流”建设的序幕。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既是前期示范校和专业群建设的升级版,又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预备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湖南、广东、浙江等省份的“行动计划”落实方案,均明确将“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列入实施项目,并开始一流高职、卓越高职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

二、高职一流专业群的显性特征

1.卓越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一流专业群的核心是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他方面的一流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衍生,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产生的条件。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靠一流的教学水平支撑,教学水平的卓越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以及培养出在行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杰出毕业生等方面。

2.灵敏的市场反应力。高职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而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设置、动态更新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应有之举。专业群是以核心专业为引领,若干个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专业组成的群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一流专业群应保持灵敏的市场反应力,紧随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业态,适应新行业、新技术、新岗位、新流程,及时调整专业群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升级实习实训条件,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形成紧密对接、互相支撑的局面。

3.强劲的服务能力。一流专业群强劲的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出技能与素养并重、适销对路的高水平人才。学生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等大赛中表现优异,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拥有杰出的校友。二是技术服务能力强。一流专业群有明确的科研定位,能将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主动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高,不仅是技术技能积累基地,也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强。一流专业群学历教育与培训双线并行,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终身学习与培训服务,同时辐射帮扶作用明显,教育帮扶效能得到发挥。

4.国际化的视野。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提升质量、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一流专业群也应顺应发展潮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体体现在:一是办学资源国际化。一流专业群应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与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二是群内人员国际化。教师和学生中有境外成员,毕业生就业去向面向国外企业等;三是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课程教学中加入国际通用标准,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国际接轨。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一流性缺失的成因分析

1.专业群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群管理是对专业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一种协调,影响着专业群的发展与竞争。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群建设,忽视专业群管理的现象,这限制了专业群管理效能的发挥。我国高职学院大多数采用直线职能式“校—院—系”管理结构,专业附属于科层制和行政化,缺乏校级组织管理机构对专业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并且专业群内各专业分属不同二级学院,跨院系管理限制了资源的合理调配与流动,不利于群内资源的共享与集中。此外,专业群运行机制的不畅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专业群负责人权利与责任不明确,特别是与二级学院行政主管权利和责任边界的模糊,导致命令执行度大打折扣,专业群负责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人事安排、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工作效率不高。

2.资源聚集体尚未真正形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群建设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单个专业的资源利用,不利于专业服务能力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专业的新增与撤销,也容易让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文化难以形成。专业群建设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群内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专业建设的投入。虽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专业群,专业群形态已经具备,但未真正实现专业群内资源的共享,资源聚集体也尚未真正形成。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提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群内各专业隶属不同二级学院,跨院系的资源调配牵涉人事、财务等问题,资源共享难度较大;二是共享、合作意识淡薄,教师对共享专业的沟通较少,合作建设专业的意识也不强,同时资源聚集缺位,限制了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教学团队优势的发挥,降低了实习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成为一流专业群建设的瓶颈。

3.一流专业群评价体系欠缺。评价体系有着很强的导向性,具有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的“指挥棒”。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流专业群建设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而有投入就应该有产出,相应的,有产出就应该有考核。一流专业群评价是对专业建设成果进行量化的考核,并评判建设的水平,同时一流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专业建设的参照,是在充分研究一流专业群发展方向及明确发展支撑的前提下制定的,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什么是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一流专业群应该如何建设等问题。但是,当前我国缺乏一流专业群评价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仍注重规模数量,忽视专业群内涵建设。

四、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推进策略

1.需求驱动:一流专业群的生成机制。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長久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因此,一流专业群建设推进的首要问题便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重点要回答专业群发展方向是什么、组建的方法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显性特征,因而“职业联系”也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的内在逻辑依据。一流专业群的生成应以需求为驱动,高职院校首先应在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基础上,瞄准对接的产业链需求,紧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深入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状况,以适度超前发展为原则,立足现实需求,兼顾产业发展,构建专业群体系。其次应紧贴行业类需求,紧跟行业分类细化发展的需要,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最后应对接岗位群需求,紧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要,找准对接岗位的能力需求,将职业岗位标准引入课程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总体来说,一流专业群需求导向生成法,从宏观到微观,为一流专业群的组建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共建共享:一流专业群的建设机制。在有限的资源下,在专业群建设众多要素中找出核心和重点要素并建设是关键。笔者认为,一流专业群建设应该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注重师资、实训、平台、机制的建设,并确保建设要素协调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提高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

第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内容。在一流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要求,解构和重组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将职业标准、行业从业资格和国际标准融入课程,并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作为群内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作为群内各专业的特色课程,拓展课程跨专业设置,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此外,校企协同,强化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是一流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条件。教师队伍是专业群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是推进专业群建设的生力军。建设好专业群,关键在教师。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以共同打造“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群教师队伍为目标;以专业群为单位划分教师团队,实现教师身份由原来分属课程或专业向分属专业群转变,建设专业群教师团队;实施教师企业顶岗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国外进修培训、干部交流任职等制度,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聘请企业的厂长担任客座教授,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分专业群开发初、中、高三级“双师”素质教师考核标准与题库,开展“双师”资格认定与考核,拓宽专业教师成长通道。

第三,注重实训建设。实训条件是教师落实专业群课程内容的场所与载体。高职院校应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整合专业群内相同或相近的实训项目,建设共享型实训室(车间),实现群内实践条件集约化利用;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实现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相对接;引入优秀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富有专业群特色的实训文化,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开发数字化实训平台,将实训内容指标化、步骤程序化、考核数据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

第四,强化平台保障。平台建设是专业群内涵建设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联合行业企业、研究院所等,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并依托平台,夯实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二级学院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二级学院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攻坚作用;联合企业共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平台、工程技术中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基地、校中厂等,校企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学研基地共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共建、科技开发与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专业群建设。

第五,完善发展机制。为保持专业群发展活力,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建立专业群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时调整群内专业结构,推进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专业群内各专业协调发展机制,在加强核心专业建设的同时,带动群内各专业共同发展;与麦可思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专业群建设评价与反馈机制,定期对专业群建设要素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协调发展,实现专业群与航空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3.以群建院:一流专业群的管理机制。专业群内部的资源是相联系的,专业群的管理就是要协调群内资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效率提高,为专业群的内生发展保驾护航。解决专业群内跨院系、跨专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群建院,简单来说就是将二级学院建立在专业群之上。从校级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应设置一个组织机构,统筹全校专业群的规划制定与发展,起到宏观掌控的作用。同时,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集聚校内全部资源,汇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保障。从二级学院来看,高职院校应调整二级学院内设机构,优化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所有资源向专业群聚集,实现校内外资源群内共享。高职院校专业群负责人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掌管着专业群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群建设高效运行机制,专业群建设主体与专业学院合二为一,专业群带头人与专业学院行政主管合二为一,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的主体作用,增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

4.评价指标体系:一流专业群的评价机制。专业群评价机制的重点首先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高职一流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深刻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如何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厘清逻辑和关键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起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利益相关方(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主管部门)和第三方为评价主体,以专业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建设成效、特色创新等为指标,以自我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第三方评价为方法,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专业群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专业群建设目标达成的评估、诊断与检验功能,定期发布专业群建设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及时根据评价反馈进行矫正、改进,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促进专业群内涵建设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2]刘路,刘志民.我国大学学科管理模式变革探索:英、美、澳一流學科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01-26.

[4]陈晋中,刘凤翰.高职专业群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7(11).

[5]韩继红,李曙名.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

猜你喜欢
双一流高职院校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