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婷婷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由此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德育,使其特有的价值得到发挥,并通过丰富的德育资源推动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环节的革新,从而获得全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有效运用
一、传统文化和中学德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历久而弥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以应该融入中学德育中,使中学德育的资源、形式等得到有效的丰富和扩展。具体来说,从教学资源方面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丰富,能够给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支撑。从教育形式方面看,传统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便于教师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获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是之前的单向灌输。从师资建设来看,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可以使教师获得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继而更好地开展德育。因此,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有机结合,有着多方面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路径
1.以课堂内外为基础
首先是课上。一方面,应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系统学习《论语》《弟子规》等。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如深圳布吉可园学校,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源泉,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开发了“汉字”和“传统文化”等课程,还辅以“汉字听写大赛”“节日文化的大餐”等专题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实践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此外,德育也应该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要肩负起德育的职责。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开展课前一个成语、课后一个名言警句、每天写好一个汉字等多种主题小活动。在政治教学中,则利用传统文化对一些政治、经济现象进行解读等,真正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其次是课下。学校应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等,同时在校内组织篆刻、陶艺、器乐、戏曲等兴趣小组,让学生真正有机会亲近和感受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优势。
2.以环境建设为辅助
教育环境对教育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出”等,也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在传统文化和德育的融合过程中,需要社会、校园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应大力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利用多种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开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其次是校园环境。学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学校要结合实际,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橱窗、路牌、横幅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向学生传递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
最后是家庭环境。家庭是与学校并重的又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家长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观念教育,如孝悌、和睦、友善等;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示范和表率,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与学校德育形成良好配合。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将对德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学校应通过引导教师自学、培训等方式进行师资建设,达到使教师善于思辨、言行一致、知识广博的目标。善于思辨是指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和思考,始终秉承批判继承的原則,选择最精华的为我所用。言行一致是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要求教师用传统美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和身教并重,在学生面前产生相应的感召力,起到积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知识广博是指教师应主动学习哲学、美学、历史学、艺术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观察、计划、表达、组织、调控等多种能力,以满足各种活动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与一般文化课教学相比,德育工作显然是更加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在当代更显璀璨,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不仅是德育的需要,也是师生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中学德育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获得全新的教育效果,传统文化也借助中学德育,开辟出新的传承渠道,实现互动和双赢。
参考文献:
[1]余海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德育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2]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