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互动 展学提质
——以“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为例

2018-06-22 09:07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350001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7期
关键词:预学倍数学情

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350001)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师生互动过程,英国学者布列克里局在理论上概括了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学生的自我概念,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策略、磋商等概念,构成了当代关于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过程的新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教学的创造性。”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分层互动不仅是研究的需要,更是学生个性化素质发展,以及贯彻实施新课标的迫切要求。下面,就结合“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谈谈对分层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课前学情摸底,把握分层依据

要实施分层互动教学,首先就必须科学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前测与个别访谈,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情,了解本节课学生容易产生的认知误区和易错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拟定相应的分层互动学习方案,真正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相应的数学思维发展。可以说,开展分层互动教学首先要把握的是学情,这样才能为拟定相应的分层互动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1.分析教材,学情初判

“3的倍数特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内容,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对探索倍数特征规律的方式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课前摸底,把握实际

为了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产生认知的误区,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和学力状况,笔者随机对一个教学班级进行了前测和访谈。

问题1:3的倍数可能是( )。

A.奇数 B.偶数 C.奇数或偶数 D.无法确定

问题2:你认为3的倍数特征是怎样的?为什么?

问题3:如果让你从0~9中选取2个数组成一个3的倍数,你会怎么选?如果选3个数呢?

前测结果统计表

从前测结果来看,“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对于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奇数,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学习了2、5倍数特征后,产生了数的特征都与这个数个位上的数有关的思维定式。在22个答对问题1的学生中,有11个学生是猜的,并说不出所以然;还有4位学生是采用举例验证的方法发现了3的倍数既有可能是奇数也有可能是偶数。答对了问题2的学生是因为通过自学或预习获取了新知。答对了问题3的人数为5人,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只有3位学生全部答对三个问题,且能较为准确地掌握3的倍数特征,但是对于3的倍数特征到底为什么是这样也说不出所以然,缺乏对数学特征本质的理解。

3.根据学情,合理分层

通过前测与访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分为3种类型:A类学生已有部分预学基础,能较好掌握该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且能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较为准确地解决相应题目,对知识点本质只有模糊的认识;B类学生无预学基础,对该知识点有自己一定的思考,能通过举例、验证等方法解决相应问题,正确率不高,容易将2、5的倍数特征与3的倍数特征混淆;C类学生无任何预学基础,数学思考能力较为薄弱,且对该知识点认知处于一片空白状态,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

二、前置分层预学,隐性学生分组

生本课堂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路,而“先学”就是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降低B、C类学生的学习障碍,也为A类学生拓展视野提供了帮助。同时,隐性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后续的交流讨论、展示自我学习成果做好了准备。

1.发挥学生自主性,开展前置分层预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笔者开展了前置分层预学:课前录制两个微课视频,第1个微课视频是从百数表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通过观察初步发现3的倍数特征与十位和个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有关。第2个微课视频是通过摆方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3的倍数特征的算理,最后还给出了一道思考题“125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将第1个微课视频发给B、C类学生,将第2个微课视频发给A类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前预学。

2.隐性学生分层,拟定互动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分层互动,课前我将班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组,将同一类型学生分在一组。这样的隐性分组既照顾了学生自尊心,又能保障课堂上同一类型的学生能够进行专项分层互动,共同探究相应的数学问题。通过分层互动模式,能够利用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性与小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激励作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机会。随后,在成果汇报环节中,各种类型的学生通过交流观点,实现优势互补,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都得到了提升。

三、专项问题引领,课堂互动分层

考虑学生现有的智能水平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笔者先在小组内安排专项互动问题,发放对应的专项互动研究内容学习单,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内容;再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专项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能汲取他人经验,在交互式感悟中循序渐进,不断加深体悟,实现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再提升,最终达到展学提质的目标。

1.制定课堂分层互动设计表

“3的倍数特征”师生分层互动研究设计表

2.分层、交互互动,充分展学提质

分层互动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里既有同类学生的专项互动时间,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互式互动时间。教师要关注各类学生分层互动中认知模糊的问题,在随后交互式互动中适时抛出这些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学,加深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对数学的认识与感悟自然生长。如:C类学生可能会一直觉得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关键在于观察个位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在分层互动过程中,C类学生会发现100以内的3的倍数有很多个位上不是3的倍数,如24、57、78……从而否定自己的猜想。由于C类学生能力所限,学习新知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有缺陷,这时以关键问题为导向的交互式互动就能有效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与其他类型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加深了对新知的感悟和理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也就更高效且富有数学味。

四、课后测试调研,对比教学成效

1.实施后测,分析差异

教学结束后,笔者对此轮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测,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内容仍然是之前的3道问题。后测情况统计如下:

正确答案个数 人数 百分率(%)0个 0 0%1个 1 2%2个 22 41%3个 31 57%

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掌握了“3的倍数特征——需要关注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由于之前学习2、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知识负迁移,通过课前、课中的分层互动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然而微课2中的3的倍数特征的算理本质解释,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对此可以安排他们课后再次观看微课2,进行后置分层学习。

2.回首传统,评估成效

回首以往传统教学,将知识点浓缩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中,教师无法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活动经验积累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有限,导致课后还需完成大量的巩固练习,教学时效性差强人意。而分层互动教学的新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进行前置学习,初步了解新知;在专项互动中探究适合的数学问题;在分层汇报展示中,博采众长,分享提升。可以说,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为不同类型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思维发展的途径,符合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学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实施分层互动教学,能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样化和针对性强的学习新方式。当然,在创建教与学的新环境和新模式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仍需要不断去实践、去积累、去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互动模式绽放更多绚丽多彩的火花。

猜你喜欢
预学倍数学情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倍数魔法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