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芹`
摘 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以典型指小后缀“,“和“-儿,“-子派生而成的韩汉语指小词进行考察,从而探究韩汉语指小词的异同及其语用功能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对韩汉语指小词语用功能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内部差异及文化差异,韩汉语指小词在共性之下存在着诸多差异。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指小词 原型理论 隐喻理论 转喻理论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1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mall Words in Korean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 and “- 儿”, “- 子” as the center
WANG Yunqin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uses 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metaphor theory and metonymy theory to analyze the typical small suffixes “”,“” and “- 儿”, “- 子” derived from the Korean-Chinese language refers to the study of small word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an-Chinese small words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pragmatic function mechanis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rchetype theory, metaphor theory and metonymy theo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mall-word functions in Korean-Chinese.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Key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fers to small words; prototype theory; metaphor theory; metonymy theory
0导语
“指小词”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14世纪的古法语和拉丁语,多指通过添加指小后缀表达比原词更小意义和亲昵感情的词。中国学术界吕春燕、苏晓霞等人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中错误地将“”等划属为韩国语指小词的范畴;雷容(2015)对汉语和英语指小词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究两者的语义结构、语用功能和认知机制。韩国学术界(2001)从泛语言的观点考察了韩国语指小词体系的形态、意义特点,指出韩国语指小词体系处在语法化过程中;(2015)指出韩国语指小词具有派生后缀的性质,并归纳了韩国语指小词的后缀类型。中韩学术界集中研究了本土语言指小词的特点,但却缺乏对彼此语言指小词的认识,且研究重点集中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效应在指小词中的体现,缺乏隐喻和转喻理论如何作用于韩汉语指小词语用功能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以典型指小后缀“”,“”和“-儿”,“-子”派生而成的韩汉语指小词进行考察,从而探究韩汉语指小词的异同及其语用功能的形成机制,深化对韩汉语指小词的认识。
1 韩汉语指小词的认知机制
1.1 原型认知机制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原型理论为范畴的划分和性质的界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韩国语指小词的语源“(蛋)”,其形态特点为小,又象征着生命的根源、再生和复活。韩国语作为表音文字,在漫长的韩国语词汇发展史上,“(蛋)”通过一系列的音变现象(如“”脱落、母音冲突回避现象),逐渐演化出了“”、“”、“”三个指小后缀。韩国语的敬语法十分严格,为了同“(小孩)进行区分,将家畜类的幼崽进行了下待处理,用“”来表示。另外“(小鸡)”与其它家畜的幼崽(胎生、哺乳、躯体较大)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而用“”来表示。从“”演化而来的指小后缀“”、“”、“”最大程度地继承了韩国语指小词的语源“”的语义,既表示“主观小量”又表示“子孙、幼崽”的含义,成为种类繁多的韩国语指小后缀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其它指小后缀因与“”相似性较少,只表示“主观小量”,故具有非典型性、處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陈淑梅(2014)指出汉语指小后缀“-儿”和“-子”都是从中古汉语的表示小孩的“儿”和儿子的“子”演化而来的,具有小义。认知语言学主张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汉语“儿”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理据性和相似性,“儿”本义“幼儿”,象形,下面是“人”字,上面像小儿张口哭笑。汉语“子”的语义较多,其最初语义是“人的后代”。东汉到隋唐时期汉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了避免禁忌和语义混淆,试图用“子”替换“卵”,“子”也就兼具了“动物的后代、动物的卵”之义。指小后缀“-儿”,“-子”最大程度地继承了汉语指小词的语源“儿”和“子”的语义,从人/动物形态小的特点抽象出表示“主观小义”的语用功能。
综上所述,韩汉语指小后缀的原型都来自于各自指小词的语源,具有表示“主观小义”的语用功能;但不同于泛语言及汉语指小词语源“小孩”的概念义,韩语指小词的语源是“蛋、卵、子”之义的“”。受韩语音变现象及敬语法的影响,韩国语的典型指小后缀最终确立为“”、“”、“”;①而汉语受理据性、儒家思想和构词能力的影响,汉语的典型指小后缀最终确立为“-儿”和“-子”。
1.2 隐喻认知机制
隐喻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将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主要用来对抽象事物概念化、理解和推理(谌莉文,2006)。韩汉语指小词的隐喻现象主要包括动物隐喻和物品隐喻两种。
1.2.1 动物隐喻
韩汉语指小词中都存在用动物幼崽来隐喻人的后代的现象。与其它家禽相比,韩国人认为狗是好运气的象征,因此对狗的喜爱更甚。韩国人对狗的特殊情愫体现在语言里是“(狗命乃好命)”,所以韩国长辈常用指小词“(小狗)”来表示对孙子的喜爱。汉语也常用指小词“兔崽子”、“狗崽子”来表达对人的后代的喜爱。从历史性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兔崽子”、“狗崽子”是封建一夫多妻制文化的产物,建国后实行一夫一妻制消灭了两者产生的根源;古代人们饲养家禽主要看重其使用价值,近代人们将其作为宠物饲养,更加注重情感功能;根深蒂固的“人为重”的思想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冲击。上述三个契机促使了指小词“兔崽子”、“狗崽子”的词性变迁,开始有了表示亲昵、喜爱的褒义色彩,再加上中国人对狗“仗势欺人、卑贱、凶恶”的鄙性恨之入骨,因此中国人向后辈表达喜爱之情时使用“兔崽子”的频率高于“狗崽子”。
1.2.2 物品隐喻
隐喻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当事物A、B具有相似性,人们常从A的相似点联想到事物B,将具有相似性特点的事物A去指代事物B。韩汉语指小词中都存在用物品的形态特征去指代人的特征的隐喻现象。韩国语指小词“(瓢)”由“”添加表示主观小量的指小后缀“”组成。由于瓢在形态上有“空”的凸显特征,人缺乏主见的时候也会让人产生空的感觉,韩国人常用较具体的概念“(瓢)”来隐喻“人缺乏主见”这一抽象概念,因而创造了“(缺心眼)”。此外,人在理解与人无互动关系和使用功能的事物时常借助与人有互动关系和使用功能的事物(江晓红、何自然,2010)。“(瓢)”使用功能为装东西,“(苦命鬼)”的一生可谓装满了苦难,韩语中用“(瓢)”来隐喻人的状态,不同的是一个装着具体的事物,一个装着抽象的事物。汉语中常在事物名词后面添加指小后缀“-儿”,用前面事物的特征来隐喻所指对象的特征,其典型例子有“光棍儿”、“花瓶儿”。“光棍”字面解析为“光秃秃的棍子”,中国历来重视子孙的繁衍,有用枝繁叶茂来比喻子孙众多之说,儿化后的“光棍儿”专指没有结婚没有后代的人。“花瓶”是一种器皿,外表美观光滑,内部空白,其作用莫过于它的观赏价值。人们也常会将外貌美丽却无真才实学的女子冠以“花瓶的称号。
综上所述,指小词动物隐喻中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使目标指向的“喻体”为同一事物,在韩汉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韩汉语指小词的“本体”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基于物品形态相似性的隐喻现象则更为客观,不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另外,上述韩汉语指小词隐喻的最终目的几乎都是服务于人,韩汉语指小后缀“”、“”和“-儿”本身不具有“人”的含义,而指小后缀“-子”继承了原词“子”的部分含义(对人的称呼、古代对人的尊称),使其不需要进一步隐喻来指人。
1.3 转喻认知机制
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Taylor,1995),当话语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词语转喻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是成功识别转喻的前提(何自然、江晓红,2010)。韩国语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贬低,常使用动物的身体部位(“”、“”等)来指代人的身体部位(“头”、“嘴”等)。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语表示动物身体部位的指小词,其语义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其字面含义,只有在特殊语境下其转喻含义概念B(表示对对方的贬低)才会被激活。
转喻主要是一种指代手段,“认知框架”和“显著度”对解释转指规则起到重要作用。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间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如“容器-内容”,“整体-部分”,“施事-动作-受事”等。汉语指小词“小白脸儿”是由女性或同性恋伴侣提供金钱支援的男性之蔑称。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显著,此类男性的一个凸显特征就是“脸白”,此时部分比整体显著,所以人们常用“白脸”这一凸显特征来代指此类男性这个整体,表示蔑称。
综上所述,韩汉语指小后缀“”,“”和“-儿”、“-子”构成的指小词中都具有转喻现象。韩国语指小词转喻过程中受到语境等的颇多制约,主要是从概念A到概念B的简单指代;而汉语指小词中存在着多种认知框架下的转喻现象,从从概念A到概念B的指代更为复杂,且其转喻现象受语境的制约少,概念B义相对固定成为约定俗成的语义。
2 结论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使得韩汉语指小词最大程度地具有表示“小”义的语用功能,隐喻和转喻理论则对表示爱称、表示蔑称语用功能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内部差异,韩汉语指小词在共性之下存在着诸多差异。(1)在韩汉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韩汉语动物指小词隐喻现象中,即使目标指向的“喻体”为同一事物,韩汉语指小词的“本体表现出明显差异。(2)韩国语指小词的转喻现象受语境的制约较大,主要是从概念A到概念B的简单指代;汉语指小词的转喻现象是多种认知框架下从概念A到概念B的复杂指代,语境制约相对较少。 (下转第79页)(上接第41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大連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YJSCX2016-099)
注释
① 韩国语指小后缀“”、“”和“”派生生成的词汇中,后两者的数量更多,故本文论述以“”和“”为中心对象。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小称与主观小量[J].江汉学术,2014.
[2] 雷容.指小词的语义、语用功能和认知机制[J].外语研究,2015.
[3] 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 石毓智.表示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 [J].语言科学,2005.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