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勇
[摘 要] 知识管理对知识的关注与师资队伍建设有着极高的内在契合度。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中职技能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技能名师知识引领,平台交流实现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显性化,技能大赛驱动技能教学教师知识提升等四条途径促进中职技能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关 键 词] 知识管理;中职技能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235-01
一、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中职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的技能教学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元素,也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中职教师在专业发展的特征上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育在目标定位与赋予职能上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其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其对技能传授和社会服务的要求体现了中职技能教学教师独特的社会价值。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技能性。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学生立业技能的基地,中职技能教学教师以技能(尤其是行业专业技能)为基本工作材料,并通过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技能教学教师的最为宝贵的资产。(2)学术性。虽然中职技能教师的学术性成分不如高校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工作除了传授已有知识和技能之外,也在不断地进行新工艺探索、新技术的实验、新方法的研究,不断地在相对宽泛的教学空间和自由学术氛围中进行个性化领域的自我成长。(3)创新性。与基础教育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技能教学呼唤创新,也期待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也将这样的特质传递给学生。
二、知识管理是技能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中职技能教师需要管理专业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是确定无疑的。而教育是知识传承和管理的最重要的行业,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和能力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个人成长的利器,更是教师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质高效的知识管理有助于教师梳理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内涵,提升教师能力,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大有裨益。中职教师如果能够对个人建构知识的能力与价值形成正确认识,由此开展系统性的知识管理与组织,并能够在专业实践中予以使用,便可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在知识的不断归纳和整理中得到更大的反馈和收益。
(二)知识管理与教师发展动态互推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自身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职技能教师也是如此。而知识管理的大致流程则是由知识的获取、保存、共享与传播、应用与创新组成。从这一点上看,知识管理确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一旦专业教师掌握了科学实用的知识管理办法,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便具备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整合学科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教师发展而言可以说是终身受益。与此同时,当教师具备高水平知识管理能力后,其对知识管理已经产生了敏锐的觉察力,也容易发现知识管理的切入点、连接点,更容易捕捉到知识管理的机遇和契机,从而能更为实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活动,而这一行为无疑也推动着自身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在相互推动下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
三、促进中职技能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技能名师知识引领
知识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对知识流程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知识增值。名师无论在知识还是技能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同时对专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如果中职学校的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能够将工作室变为技能教師专业知识与经验交流的阵地,发挥好名师的榜样和引领作用,再加之知识管理理论的有效运用,便可以高效提高知识积累和交流的效率,实现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的流动,促使老带新、点带面,实现名师工作室效能提升。而对名师自身,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衡量名师工作的重要标准,通过名师的引领,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转化、交流与共享,可谓一举多得。通过名师,实现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二)平台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知识管理的根在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共享。通过交流平台,唤醒地不只是教师尘封已久的对知识的主体意识,更让教师认识到了那些难以被编码、储存、传播的隐性知识的存在。而在网络环境下,平台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个人学习网络、自媒体以及多种即时聊天工具便可以对关心和感兴趣的主体展开讨论,开展头脑风暴,而这种交流无疑推动了各类课题、科研的开展,实现了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
每个教师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通过书本获取,有经实践经验转化而来,但这些知识不少都具备内隐的特点,而这些隐形知识对教师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但无一例外都要由教师之口、经教师之手才能被共享和扩散,这也就是个人知识外化的过程,而这样的外化同时也是对知识再思考、再提炼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需要教师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诸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设计、题库文字材料、电子教案等多媒体资源、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工艺创新、精品课程等教科研成果,都可以进行显性化处理。学校也可以建立知识数据库、知识地图、资源库等显性知识管理系统,给教师的显性化处理提供便捷的途径,减少技术上的障碍,同时通过数据库的存储、共享和传播功能实现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任英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