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曲 马利娜
[摘 要]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合作模式是学前教育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在“三位一体”合作模式下,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以下策略:再造园所制度,成立课程研究共同体;集中优势资源,对课程进行诊断与分析;抓住关键点,在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及时评价与反馈,保证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质量。
[关 键 词] “三位一体”;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06-02
“三位一体”的英文简称是“U-G-S”,源自于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以来研究实验并成功创办的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卓越教师为目标的新的办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政府牵头将高校与一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为实现“打造高素质教师”的共同目标,三方遵循资源共享、责任共同、利益分享原则,在师范生全面素质培养与提升上开展系统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发展。虽然这一模式是人才培养院校提出的,但对一线的学校和幼儿园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幼儿园必须充分借助这个契机,最大化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提升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
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教育问题之一,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教育实践与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因而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历程和内涵中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一方面具有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相同的地方。如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都注重将这些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经验之中。但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也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课程。其中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考虑方面,它要求教育者更多地关注个体儿童的发展水平。因为儿童早期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且身心发展也具有特殊性。此外,幼儿园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课程较多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来加以组织,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直观的活动材料。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要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必须要以游戏为突破口,走近幼儿,实现课程的价值。
中国学前教育理事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如何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背景下有效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水平呢?
笔者所在院校为全国老牌幼儿教师培养学校,2011年升入高职高专系列以来,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在探索政府、高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学校在2014年与市教育局、市属11所幼儿园签署了《政府、高校、幼儿园合作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协议》,建立了优势互补、多教育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机制。几年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运行效果显著。笔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与三所幼儿园联系密切,而这三所幼儿园均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参与园。笔者经过追踪与访谈,总结了这三所幼儿园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自身课程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对同类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一、再造园所制度,成立课程研究共同体
幼儿园课程能力是一种机构能力,以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能力等个人能力为支撑,是幼儿园所有课程实践主体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合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园所内个人能力(含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能力等)与内、外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外部资源以及园所文化等)的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能力不是园所内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是各因素相互作用后的一种能效状态。
幼兒园课程建设是长期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置身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幼儿园,外部影响因素扩大,建设覆盖面广、牵涉人员更多,为充分提升幼儿园课程能力,幼儿园必须再造幼儿园的课程制度,将政府、高校的资源与影响统筹到自我发展之中,在课程建设中优化资源的调配与组织能力,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促进幼儿园课程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幼儿园资源、高校资源、政府资源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形成课程合力。这样既能调动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又发挥政府和高校教师在政策和专业引领方面的作用,带动课程主体反思性研究、反思性实践,促进课程能力的主动提升。
二、集中优势资源,对课程进行诊断与分析
为保证三方合作的有效性和常态性,幼儿园应将合作的落脚点放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上来。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往往是园长或少数骨干教师的事,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将完成的课程开发文本交给教师执行即可。基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是更加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是幼儿园自身,政府、高校都应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因此,幼儿园课程选择、开发与实施需要以三方合作的课程研究共同体为核心,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与反思性实践探索。
幼儿园首先要邀请教研员、高校专家,与幼儿园园长、教师一起,对幼儿园现行课程进行诊断与分析,研究如何将幼儿园课程与《纲要》《指南》精神及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对接,提出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分析与改进。其次,要将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始终体现在课程共同体研究的过程之中,每一阶段组织教师共同讨论,以适宜幼儿的发展为目标,研讨课程实施的阶段性重难点;每学期围绕1~2个重点、难点问题将课程研究与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升同步推进。在政府、高校、幼儿园三方常态互动的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水平也必将随之提升。
三、抓住关键点,在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
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具有构成要素多,牵涉人员面广的特点,它的实现需要全园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三方合作,抓住关键着力点,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在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一)加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观察与了解
观察与了解幼儿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开展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更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学前教育要真正地做到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方式和规律的基础上。幼儿园课程实施者要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实施观察。《指南》对3~6岁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学习方式与具体方向;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其中的理念,结合具体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每一位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时地给每一个幼儿有效的支持与引导。
(二)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体验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更有趣,活动形式更多样化,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每天的生活都要充满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不是游戏要取代幼儿园课程,而是要充分地发挥自主游戏的功效,另外在集体教学等活动上,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幼儿园课程实施还要凸显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三)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实施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幼儿园课程要远离“小学化”,幼儿园教师必须专业化。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才能有效地给幼儿提供支持,真正地提升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
四、及时评价与反馈,保证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搜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幼儿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幼儿园可通过向高校教师、教研员报告,开放幼儿园活动现场,展示教师教学活动,展示幼兒学习与记录等形式及时汇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成果与困惑;高校教师、教研员等则通过点评、个别指导、专题研讨、主题沙龙等形式及时向幼儿园反馈课程建设中的意见与建议。通过一次次对课程的审议,幼儿园课程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循环圈,保障幼儿园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幼儿园实践的开展以及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水平的提升,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三位一体”协作育人模式的作用,最大化地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为幼儿提供优质的环境与教育,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4(8).
[2]姚慧.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的内涵与路径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