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思考

2018-05-30 08:02郑铭
关键词:教学思维志愿服务实践教学

郑铭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在不断探索和反思中积极推进“生活化”思政课堂的构建,搭建生活化实践教学“新平台”,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新形态”,建立多元互动教学思维。通过规范化课程建设,高效能的多元协同互动,在实践层面推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在教学层面推动实践教学艺术的塑造,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得以充分尊重、生命价值得以实现与提升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实践教学;生活;志愿服务;教学思维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教学反思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面对“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顺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育,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但面对新形势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载体、创新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加强教学反思,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融入志愿服务的载体创新推进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一直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思政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注重课程实践性,并不意味着对理论本质属性的弱化。黑格尔曾以“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来说明哲学理论的复杂与繁琐,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青年节段并不适合学习深奥的哲理。思政理论课程抽象性,青年人在反思领域缺乏优势,试图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就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鲜活的载体来承接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章学习时提出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提出“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面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育的新期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本领意识”的突破点。志愿服务作为有效载体,为理论与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避免了实践教学形式化、娱乐化和短期课堂效应等问题,使理论更加鲜活有力。另外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喜爱也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有覆盖面广,经费投入少、较好的实现思政课程“主渠道”和学生日常生活“主阵地”的无缝衔接的天然优势。

(二)以增强教学实效的思维创新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教学是艺术,教学也是科学”的观念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对思政理论课尤为重要。而教学的有效性评估,不单看教师的教学态度,更应该以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为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安检站”、要办好价值认同的“通行证”。社会推崇开放,学校倡导开放,教师思维方式也要走向开放。这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推动教学思维变革时不要被固有的知识、己有的经验和探究的压力封闭起来,在积极解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意义理解与价值生成的关系。在时代语境下的更新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载体、课程考核方式等,夯实实践教学活动,防止教育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

(三)以引导价值认同的互动创新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是网络时代“手机控”常态化背景下,提升抬头率,增强教学实效,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的教学理念。要想真正达成,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点燃参与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光芒,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抵触情绪,将正向价值判断及时传播给学生,生成教育客体在感性认识阶段对特定议题的正向认同。引导学生不被纷繁杂乱的虚假信息所扰。在互动中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吸附和引领作用,形成高质量的多元协同互动。加强网络世界的微互动,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相互通融的思想教育氛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大学生在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后,在认知、情感、思想、态度和行动等方面往往表现为逐步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这样的转变需要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交集、交融作用才能实现。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模式构建,将知识体系和生活世界相融通,在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以尊重学生生命和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为基点突出“生活化”的实践转化机制;注重知识体系的同时,紧紧围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维度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的生成;通过主客体间的多维互动,以实践为基底,通过志愿服务这一生活化的載体使教育客体建立感性认知,恪守理性思考,并习得理性能力,最终构筑精神世界。

(一)树立内容为本,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思政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支撑,教育教学目标同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紧密融合,与时代步伐和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这是思政理论课程应有的目标高度和思想课教师应有的政治站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把握理论系统性、思辨性、哲学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明确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学习,延伸理论课堂内容,从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认识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教学有效性出发,顺应互联网时代网络语境,引导学生树立与新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避免教学的娱乐化、重形式轻内容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考力的发展,而不是指纯粹的知识被动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发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输道德规范;美育是指灵魂与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艺术技巧的灌输所。”新时代思政教育面对"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顺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育,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创新中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但面对新形势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找准着力点,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效,建立长效机制。

(二)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新形态,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属人”的,一个人要确立某种价值观需要生活场域为基础,因此从本质上看,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世界是精密关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基础上的,它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世界,是人民对于内在追求和精神理念的生动表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对当前时代境遇下的广大青年赋予了重托和新的要求,推动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有着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导致人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能引起外部世界有目的的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实践教学是在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的原则下,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培育青年大学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的共识价值规范、人行为准则和生活价值理想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互构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大众性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但在实践中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将理想信念和价值要素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需要一个有效的中间环节,使其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志愿服务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通过引领大学生走进城市乡村,革命老区,融入社会生活场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新形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教育意识淡薄,心智不成熟,叛逆心理较为普遍。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常表现为浅层认知,对事物背后的发生缘由、作用机理缺乏深层认知的情况下,受感性情绪束缚对事物进行简单定性,存在理性缺位的情况。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体系里提出入类理性的两个方面,即工具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并指出社会行为“仅仅以一种方式或者另一种方式为取向,是极为罕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强调育人性。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中,要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整合作为中心环节,不单着力于知识体系和生活世界的融通,更要着力于价值引导,不仅注重思维层面的目的导向,更需关注教育客体的价值理性行为。志愿服务在给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带来“生气”的同时,要构建以“教师主导、朋辈互助、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机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分组合作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走进社区、寻访乡村,服务践行,寻找到志愿精神的理念承载和文化土壤,将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结合起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针对性。同时引导学生站在本专业的角度反思理论,挖掘专业领域的德育资源,更全面、真实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背景与历程。在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文化创建中激发学生去感知、发掘和创想。通过志愿服务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为志愿服务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为开辟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之路提供思想依托和理论支持,为青年大学生的个人志愿行动找寻精神支点和思想源泉。

(三)融通理论知识和生活世界,在精透讲解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应然格局中两项缺一不可的内容。思政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延伸和验证。思政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延伸和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针对性的内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课程链”,融通理论知识和生活世界,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把课堂上的道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感知相连接,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中、社会实践中、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通过课程化的集中讲解、分组探究,以逐步达到“解惑释疑”、“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思政理论课教学上常忽视了对学校所处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的参与和对大学生生活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习,生活和休闲活动等各种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很有可能获得道德成长因素,这在现代欧洲、美国学校中尤为明显。让大学生着眼于校园和所在城市發展现状,带着问题“访、思、研、行”。通过走人学区、社区实地调研第一手材料,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将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相结合,进行公益服务,在身体力行中内化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大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建设,拍摄制作以爱国情感、青春梦想、宿舍矛盾、校园文明、优良学风等校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微视频,进行朋辈教育营造。在实践中培育志愿精神,引导大学生在亲历服务践行中,锻炼脚踏实地的品格,关注国家发展大势、读懂历史脉络、看清未来方向,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三维引领”作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在深刻认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使大学生志愿行动走上理性、成熟发展道路,自觉树立与时代同向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将“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

(四)培育“互动陶养”的教学思维和互动关系,拓展教师工作的意义空间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固步自封难以获得发展,墨守成规难以激发创新,因循守旧难以活跃思维,教师思维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互动陶养”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师基于生活化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交往、良性对接与有机融合中实现师师和师生间知识建构、生命尊重、境界提升的一种教学思维,强调互动中的陶冶培养。在未来的“人机共教”的新时代,教师想要不被机器所替代,需要更多的思考教育和教师的本质和特性,增加教育过程的情感性、互动性。教师的工作和机器人相比,往往是非预设、非线性的,面对偶发事件和活生生的教育个体.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主动编织线上线下的互动“网络”,从漫灌到滴灌,保持互动主体联动不缺位、互动内容有穿透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1.把握“互动陶养”互动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知识建构、演进逻辑、具体实践及意义生成等各环节呈现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具有互动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互动陶养以教师的积极性、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为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在课堂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的系统开放和教学过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中。教师不仅注重课堂上的互动意识,更强调立足于具体的、真实的、鲜活的教学实践,通过多元立体,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以真实、全面、深入地建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创设师生、师师、与社会群体的合作营造

教师要树立新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成为与学生共同构建问题、分享学习主题、创设教学情境的合作者、探究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将在充满尊重的、相对开放的、富有生活化的对话与合作中互助陶养。同时要加强教师合作,特别是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学研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在实践教学中团队合作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主动参与教师共同体组织的教学研讨、科研经验交流和其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推进自身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有效地进行实践性知识管理,将隐性实践知识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推动思想政治教师与理论研究者、社会群体之间搭建交流与实现合作的良好平台。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学过程的实施者,而且思政教育实践理念的践行者和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合作构建者。

3.加强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集体教研、网络微平台的多元互动

加强以主题实践为重点校园空间互动、以暑期调研为抓手的社会空间协同互动和以微信、微博、班级群为平台的网络新媒体互动,建立高效能的多元协同互动。互动中我们发现,不单学生有困惑,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也会有困惑,而且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还要加强教师间的互动非常有必要。以教研室实践教学集体备课为重点,通过“强组织、突重点、共分享”,以常态化的集体教研互动活动,推进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青年教师的实践指导力。坚持“教学寻问题、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思路,加强教学科研的互动探讨,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互动,使得效应得到最大发挥。推进师生良性互动是多元互动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不同表现能够进行细心观察、耐心对待和真心反思,尊重个体差异性,准确捕捉、巧妙点拨,积极回应学生的不同想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提炼,使思政理论实践课程真正成为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五)强化实践课程情与义、情与理的交融,加强实践教学的艺术塑造

教学艺术塑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思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对真实具体而又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境准确判断与有效把握,对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技能的完善融合.对独特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的全景展示与有力彰显。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力培育与生成是主动的、理智的、自觉的。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读讲稿”和“念PPT"的现象,语气语调平铺直叙,在实践指导中也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有效教育引导。从思政课程的育人性出发,需要思政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在教学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充沛的教学热情、有效的话语转换,在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精心雕琢,不断锤炼富有想象、创意、内涵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堂,将“抽象的原理”变为“生动的道理”,将“他人的事”变为“自己的事”。思政教师教学艺术的塑造过程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力不断培育与生成的过程。

1.情景式的教学组织

科学、严谨、完美地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思想政治教师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设计、健全的学科专业知识、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教育教学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过程。这点在实践教学上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师通过合理组织教学程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有效维持学习热情,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有效调节,进而不断提升教学组织的内涵性和规范性。

2.时代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话语要接“地气”,注重生動性,体现时代性。面对信息时代,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空间拓展。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同时,不断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创新话语表达,用“大众话语”、“时代话语”和“生活话语”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抑扬顿挫、缓急有度、高低适宜,要网上教学互动时可适度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积极塑造符合新时代的语言风格。

3.灵活多样的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立足课程的实践性和过程性讲究灵活多样。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年级的青年大学生,鼓励采用阶段性考核和多样的考核相融合的方式。比如中文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诗词创作、串讲公益故事的方式进行考核,艺术类学生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方式进行考核,也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以实践平台延伸公益创业.以竞赛的方式转化实践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获得感。

另外,在实践教学课程导人上要有针对性,具有内涵性与艺术性的课堂导人,是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力的重要表现,教学结尾讲究内涵、富有逻辑、引入深思。结尾方式也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生活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和价值判断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感知,探寻生活的方向和道路,逐步将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人格理想、价值追求和内心信念,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创造生活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项久雨,潘一坡,走向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动世界的生成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9):3-7.

[4]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5]祝青山.承继与超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照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4(1):41-45.

[6]王磊,李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03-106.

[7]方旭光.认同的价值和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吴琼,赵慧敏.对培育大學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32-33.

[9]姜蕊.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3):40-42.

[10]小威廉·多尔,唐娜·杜伊特,张光陆,复杂性思维:存在于关系之中[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5):3-12,75.

[11]曹洪军.在科研改进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114-119.

[12]张国富,孙金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猜你喜欢
教学思维志愿服务实践教学
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及教学思想转变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教学探讨
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思维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