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明 曹波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传统理论观点,结合绿色共享理念内涵的分析,提出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建设是企业当代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的基本观点,这一文化形态对于实现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应该明确绿色共享理念的深刻本质和重要意义,从对内对外两个基本途径来展现其基本功能,实现企业和社会共同的、绿色的、可持续的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社会责任
所谓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形态中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态文化形态。企业通过建设这一亚文化形态来充实企业的价值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了“扣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这深刻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于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社会的“进步”定义为“增加对生活环境的控制”,尤其是普通人普遍增强的控制生活条件的能力。他指出,具体的表现在于,更高的科学技术和美的创造能力,更高的精神水平和道德水平,更高更普遍的教育水平。注意,杜兰特在这里着意强调了美的创造能力,很自然的,杜兰特所称的控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他是将人类文明进步和改善人的福址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企业建设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当代基于人类共同命运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思考提出的重要命题。
一、绿色共享理念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表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治理思路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变得广泛而多元。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更进一步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毫无疑问和前述所提的建设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但是如果仅仅认为只有绿色发展理念才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那对于五大理念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了。实际上,“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样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绿色共享理念和企业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一)绿色共享理念是企业生态文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既是执政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句话讲的是要以民为重。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和绿色,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精髓。以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争取达到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要求。
从管理的视角看,企业管理的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和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其中,共享不仅仅表现在成果的共享,结果绩效的共享;同时也表现在发展各环节中,强调共享也表现在过程中。共享是全流程的共享、全方位的共享,不仅仅是结果绩效的共享,也是过程绩效的共享,更是发展理念、价值观的共享。
(二)绿色共享理念是企业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必然追求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早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利润最大化价值观发展到了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所谓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即在强调企业获得正常利润的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了企业发展的同时.有责任帮助员工不断改善和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这其中当然包含了企业要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标,客观上对于企业建设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从经济学观点看,建设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的生态文化集中体现的企业对环境的外部性的认识和实践上,很多企业对待环境问题表现出的是负外部性问题,在我国,有80%的破环生态环境的责任在于企业,这既有企业管理者的意识问题,也有制度建设问题,同时更有企业经营发展价值观模糊不清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来进行解决。
总而言之,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本质问题,是切实实现共享發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从生态问题的负外部性转变为正外部性,不仅仅是企业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将企业的发展成果置于全社会的大流通大分配大循环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向社会奉献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和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态来让全社会共享,这本质上就是共享理念的企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对共享发展理念和企业生态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基于上述对于绿色共享理念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将之统一称为企业的绿色共享生态文化。这一概念是对传统企业生态文化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也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企业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在自身实践和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包括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和产品等的物质形态,均包含在这一内容中。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当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畴,具备企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从哲学角度看,事物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企业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绿色的涵义。“绿色”强调的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但这是对于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解和传统认识,结合当前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新的社会矛盾(即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不断增长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矛盾),仅仅强调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还远远不够,“绿色”还应该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赋予更多的内涵,即,绿色内涵的前提和目标都应该是满足人民这一基本需要为核心,绿色的具体表现是在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同时要不断增进入民的福祉,更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2.共享的涵义。所谓“共享”,其本意是与其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
共享的本质,强调物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在企业管理中,共享的狭义理解,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所包含的使用权或者知情权应该为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在上述理解中,一切成果,包括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成果、技术知识、管理流程、价值理念等。全体员工,包括企业发展各阶段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所有人员,包括不同层次管理者、不同年龄、性别和不论是否在岗的员工。
而共享一词的广义理解,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中所包含的使用权或知情权应该为全体企业员工和企业所发生各种关系的社会公众共同拥有。这里,所谓企业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包含了一切利益相关关系,而社会公众,则强调了共享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全体员工。
从当代社会发展对企业责任的定位看,广义的共享理念更符合当前时代对企业责任的期待。企业发展成果的分享,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不是仅仅只有企业这一个经济单位。企业成果的分享应该立足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认识和把握,应该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认识分享主体多样性、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共享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共享的规律。
(二)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层次关系
从系统的角度看,绿色共享生态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作为子系统,绿色共享生态文化有着自己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征。
1.基本要素。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生态环境、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在这里,我们按照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提出的“企业文化五要素”分析框架来进行说明。该观点认为,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典礼仪式、英雄人物、文化网络”。作为子系统的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其主要构成要素也可以从这五个要素进行挖掘。
——绿色共享的企业环境。着眼于体现绿色共享,绿色和共享都要兼顾,不可偏废。在实践中,企业环境的建设,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绿色环境的理解,不能将“绿色环境”简单化为“环境绿化”,不要仅仅停留在种树种草、三废处理上,更要重视在环境美化中注重人性化的规划,时刻注意将人的需要和环境绿化结合起来;二是,在强调绿色环境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共享环境,实现绿色环境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绿色共享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整体而言,当代主流价值观毫无疑问是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作为子系统,具体到生态文化建设中,企业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企业认为生态文化什么最重要?最有价值?毫无疑问,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应该突出其绿色共享特征。在追求绿色环境建设和让社会公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总体福祉。
——英雄人物。企业在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绿色共享价值观的优秀典型人物的具体活动特征和价值取向,来作为绿色共享特征的有效代言人和人格化表现的具体载体。这里的典型人物既可以是企业主要管理者,也可以是普通员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突出点在于绿色共享特征,所以我们在寻找和树立优秀典型人物时,不要求典型人物各方面表现都要突出,只要在某方面符合绿色共享价值观即可。
——典礼和仪式。企业有必要设计、传承和创新必要的典礼仪式来作为展现、表达绿色共享价值观的平台和形式,如植树日活动、环保先锋称号、优秀人物表彰等仪式。从本质上,典礼仪式是形式,价值观是内容,形式和内容两者在生态文化建设中都必须重视,把典礼仪式这种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绿色共享的内容统一起来。
——文化网络。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观点,这里的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沟通网络。绿色共享特征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也应该成为企业着重加以引导的基本文化特质,不过,由于非正式沟通网络是基于人际需要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在引导和培育这一文化特质时要注重利用非正式沟通,强化绿色共享和员工主导需要之间的关联关系,这样才能在文化网络中营造有深刻影响力的文化氛围,实现对员工认知和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2.层次结构。从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层次结构看,尽管从企业文化大系统结构特征看,生态文化的層次定位是最外层的物质表现层次,但是从亚文化系统特征看,绿色共享生态文化仍有其自身的结构。
我们将这种结构理解为“洋葱模型”,处于洋葱最核心的部分是绿色共享价值观,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则是包含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网络,最外层的则是包括了企业环境、英雄任务的行为模式和企业典礼仪式,最后还有企业向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核心层解决的是终极价值和行为导向问题;中间层解决的是价值观的细化、具体化和人格化的问题;最外层则解决的是文化展示、表达的载体和平台问题。
“洋葱模型”由内到外各层次有着各自的功能,但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功能的实施途径
绿色共享生态文化作为企业总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它对于企业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影响途径主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来得以实现。这两个维度的实现途径可以从企业文化的两个基本效应来加以理解——收敛效应和辐射效应。
对内影响,所谓收敛效应,这一维度影响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即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企业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展开,企业行动都要指向企业价值观方向,以企业价值观作为一切行动的指针,向企业终极价值收敛。从绿色共享价值观来看,就是要求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绿色共享价值观作为指引,以实现绿色共享目标作为终极目标.将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作为检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绩效的最重要的标准。
对外影响,所谓辐射效应,这一维度的影响对象是社会公众,指企业文化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通过各种载体和平台和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发生着各种关系,企业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各种关系来向社会各方面进行扩散,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公众,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产生的重要基础。基于此,通过辐射效应,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也就能够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成果、塑造企业生态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通过这一辐射效应,实现企业绿色共享文化的正外部性效应,并最终实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满足群众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绿色共享生态文化的影响作用并不会在上述两条途径自动实现,必须要将制度建设和实现途径结合起来,将对内的约束激励机制和对外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统一在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体系中,在生态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中,全面综合考虑上述两条途径的实现要求,将文化建设具体细化为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人类社会面临重大发展挑战,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我国企业在解决新时期根本矛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履行这一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就在于企业绿色共享的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绿色共享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满足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期望,不断增加我国全体人民的总体福祉,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进步。
最后,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笔者相关研究的一部分,限于研究阶段和本人研究水平,還有很多问题没能够深入分析,也有观点有商榷完善的空间,这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M].人民日报社,2017-10-27,(1).
[4]特雷斯·迪尔,艾伦·肯尼迪,著.李原,等,译.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