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琳 江爱华 陈 杰 秦海鸥
随着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位正式会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中国高校迈入了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别强调持续改进,这一点在我国现行的权威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工程教育认证办法》专门设置了“认证状态的保持与改进”,并对不同认证结果提出了共同的持续改进要求,即未通过认证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进,通过认证的专业每年仍要向相应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以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汇报改进情况和专业进展情况。与此同时,在《认证通用标准》包含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工程教育认证的七个一级指标中,不仅专设了 “持续改进”这一标准,对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而且其他六个一级指标一以贯之地强调了持续改进的思想,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教育、培养过程和结果得到跟踪、评价与改进。
在实践中大家认识到,如何实现有效的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是实现教学质量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为契机,以持续改进思想指导教学管理改革实践,着力对健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
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求各专业必须定期自我审查专业教育目标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将评估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从学生、毕业生和利益相关方收集直接和间接的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证据,以此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由此可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证据、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于专业持续改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更具挑战性的是,准确收集、处理与分析数据,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专业的持续改进中,需要各利益相关者通力配合才能实现。
从国际实践经验来看,为了保证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所有的参与者都需要有清晰的路线图,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以美国以南卡罗来纳大学为例,为了深入推动工程专业持续质量改进,工学院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元素和进程: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业咨询委员会,教职工,学生,家长,雇主和校友)输入评价信息;行政委员会(包括院长、副院长、系主任、ABET委员会主任)进行评价工作的监管和决策;ABET委员会(包括委员会主任,评价联络员,特殊项目联络员,主管教务的副院长,每个系指派的一名教师代表)对评价工作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系级评价委员会负责解决问题和实施改革[2]。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持续改进的思想以及国际实践经验,本文对所在学校现有组织机构进行了梳理,构成“三类别四层次”的教学管理整体协同机制,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教学管理整体协同机制示意图
三类别是行政运行类、督导监控类和专业建设类;四层次为校级层、院级层、系部层和课程群层。行政运行类的相关单位主要职能是负责各类教学任务的规划与制定,教学事务运行管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相关工作。督导监控类的主要职能是对有关教学及其管理方面的决策起咨询和监控作用,负责各教学环节的监督指导工作。专业建设类主要负责本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审议审定工作,其中专业负责人必须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为了保证三类别职能落实到位,学校从“顶层”到“基层”进行了四个层次的配套组织建设,通过顶层的决策指挥系统对涉及教学的相关环节、部门以及主体进行系统的教学管理、教学支持与教学监控,并根据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外部反馈信息完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相关内容的改进和完善,最终确保学校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协调校级与学院教学管理各环节之间关系而形成的基本运行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管理和保障教学运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范式。要保证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教学发展实际状况,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3]。
在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看作是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是教学管理的延伸。从我国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大家形成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以及课程教学等各环节的持续改进。为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参与认证的契机,将持续改进思想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要求达成度、课程教学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根据毕业生跟踪反馈,特别是毕业五年左右的毕业生反馈和社会评价反馈,以及课程群提供的教学环节评价结果、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结果的综合反馈,由系部中心组和专业负责人每四年召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改进,并形成相关会议纪要。然后,学院教学办公室召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行情况进行审议,并将审议结果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后,上报教务处。同年,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校本科培养目标进行审议,并通过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发文公示。最后,各学院结合各专业特点对培养目标以及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作进一步完善。
(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持续改进。毕业生达成度评价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将教学管理运行重点放在课程群、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互多次的沟通协调。首先由专业负责人召集课程群负责人,结合本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达成度评价方案。然后由成立的“系中心组”这一组织形式负责组织各课程组讨论,并通过座谈、邮件、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等对毕业要求达成度分解的反馈信息。最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类反馈信息对毕业要求分解及达成度评价机制进行讨论审议,通过后上报学院党政联席会。每学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根据课程群总结报告及学校学院提供的相关反馈信息,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进行持续改进,每四年进行一次全面讨论和完善。
(三)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涉及到多个环节,尤其是课程学时调整本身就是近几年来诸多高校或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果按照持续改进的思路来考虑,则会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调整?调整依据是什么?组织或个体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的?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做出了如下解答: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来考虑学时调整。与往届学生相比,新一届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上都在不断提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加强了,因此学习周期就需要相应缩短。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学生对相关或相似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接触或了解,已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学习周期也因此需要缩短。针对现状,院系通过辅导员、导师或班主任参与的学生座谈、毕业学生调研活动中得到反馈意见,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内容简单,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如计算机导论,就及时删减教学内容,调整学时。
其次,依据教师的教学改革程度来考虑学时调整。教师通过教学改革,改进了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等,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必然会对该门课程的学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教学分析与教学档案整理,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学生考核成绩分析等活动,分析教学效果,调整学时,并以文档的形式将学时调整依据以及调整后的效果记录下来,为下一次持续改进提供相关的材料支撑。
最后,依据课程体系的优化来考虑学时调整。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引导下,根据课程群、校友、企业等反馈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并进行相应的学时调整。譬如,根据课程群关于某些专业方向课程可能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知识点重叠的情况,可以协调多门课程的进程安排及学时分配,合理规划这些课程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统筹优化教学内容,使得彼此融会贯通,让每门课程都能发挥出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功能。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等16大类52个工科专业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几年来的认证工作经验表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软肋”。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落到实效的首位问题[4]。为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课程群为平台,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放在基层,建立了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教学主体责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系中心组、课程组和教师等几个主体,按照流程来进一步明晰各自的职责分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目的、有依据、有记录,有效果的持续改进。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
(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责任重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建设规划与教学指导工作,修订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制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总结情况进行审议等相关工作。同时,为了加强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企业导师和课程等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含两名及以上的企业专家。
为规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认定,学校出台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以及配套的《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关于公布本科专业负责人的通知》等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专业发展和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专业负责人的年度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因此专业负责人也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但不能担任委员会主席一职。
(二)课程群。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由系部中心组根据课程结构及特点,将本专业教师组成多个教学课程群,并从中遴选出部分资深教授,且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担任课程群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在专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协助负责专业教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协助开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
为明确课程群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权益,中心组制定了《专业课程群管理办法》。课程群负责人对所在课程群内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具有课程群成员申报教改、教学成果等项目的组织和审批权,且具有课程群相关工作建设经费的管理和一定的支配权。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课程群负责明确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该课程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对应关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统一安排课程教师在课程考核结束后要对毕业达成度进行分析,及时总结和撰写课程总结报告,并把以上结果反馈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每学期或学年课程群会组织相关课程老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和毕业达成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讨论,从而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三)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就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体现在课程大纲优化、学时调整、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考核方式和内容制定等各个方面。在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每位教师在入职后接受全面的教学工作培训,熟悉有关教学的规章制度,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持续改进机制有足够的认识。与此同时,确保教师在承担某门课程教学后,对所担任课程的课程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落实情况、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和试卷有无紧扣毕业要求支撑点、试卷分析、课程总结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材料。
在上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中,作为支撑材料的文档有《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类文件,也有《学生座谈记录》《毕业生调研分析报告》《课程总结报告》《课程群会议纪要》《教学指导委员会纪要》等过程记录或分析总结报告。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进一步突出了学校在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中的自主性,而学校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参与方,也需要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理念,重新认识专业认证的新阶段、新特征,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要求,结合国际经验与南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除了做好常规性的工作,全力抓住教学质量可持续改进这一核心理念,还健全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组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中不仅仅是保证了其顺利通过了认证,而且确实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进、重在建设”之目的。通过健全旨在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总体上克服了以往教学管理过程中职责不清的问题,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处理更加全面、准确、适时,从而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也为教学管理与督导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释:
[1]余天佐, 刘少雪. 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28-34.
[2]李明. 专业认证视域下的国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反思[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8):83-89.
[3]申书兴, 武艳艳. 绩效责任: 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完善[J].中国农业教育, 2016,(1):5-9.
[4]万玉凤, 柴葳. 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背后[N].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3日第1版 .